刊文精选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5:56      点击:

王为兰 艾合买提江·艾海提 敬思群

摘要:《食品生物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本文针对《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特征与设置,对教学方式、教学大纲及主要内容的创新性探索,采取多种教学授课模式,布置综合性作业,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促使教学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食品学科专业人才质量。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教学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23-02

一、前言

食品科学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科学发展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主要是围绕食品及生产过程中的科学理论问题,促使开发更加营养、健康、安全、方便、美味的食品,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国民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重要学科[1]。目前历经多年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健康中国、食品安全提供了人才保障[2]。食品学科的学科交叉性强,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农学、医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學科相互融合,综合各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方法[1],探索食品原料、初产品、半成品及成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还研究食品加工、贮运、储藏等过程所涉及的技术基础[1],尤其是与生物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逐渐增多,促进食品学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大综合型院校及农业院校的食品学科与生物科学学科交叉互融,让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的作用充分发挥,进一步深化本领域研究内容,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顺应新趋势和新发展,有关食品生物技术的课程得以全面发展,用以培养食品加工、食品毒理检测、食品安全性检查等各领域中熟练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现代生物技术理论、技术的“全面复合型”高技能人才[3]。

《食品生物技术》主要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在发展中遇到的科学研究问题,基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融合现代工程技术和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分子检测技术,对食品原料、食品加工等进行全新技术方法及设计手段,并在食品各领域广泛应用[4]。食品生物技术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是食品科学硕士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理论技术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理论技术知识,熟知其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学会技术应用,在实践技能上需掌握动物培养、植物组织培养、蛋白表达、基因表达、酶的分离纯化等,增强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了解食品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5]。

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生物技术》由于涉及学科较多,学习的技术原理和主要内容繁杂[6],而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未进行过有关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蛋白质工程、酶学、基因工程、免疫学等各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本科课时只有32学时,开设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在缺乏基础理论知识且课时较短的困难条件下,如何让学生学好此门课程是值得探讨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专业基础尚浅的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并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授课教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6]。因此对《食品生物技术》课程需要进行必要的教学方式探索[7]。笔者结合近几年《食品生物技术》教学经验,探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优化《食品生物技术》理论实践互相融合的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授课模式,如巧用多媒体、慕课、翻转课堂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6]。

1.教学大纲不断更新,紧密结合食品工业。结合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和现代分子检测技术,这些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等,学生没有或较少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学内容显得烦琐,而且枯燥乏味,难以开展教学工作[8]。我们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各项技术内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事例和开发前景等内容,让学生观看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学等各领域的应用,更加熟悉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生物技术方法对功能性食品资源开发的作用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学生对食品专业的浅显认知,为即将毕业寻找工作或研究生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和视野。

2.采用多种教学授课模式。食品生物技术的理论性较强,授课时学生会感到晦涩难懂。因此对教学授课模式的改进极为重要。目前一般授课模式多为注入式,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厌倦的学习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接受。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分组讨论和相关前沿研究文献介绍等多种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大知识信息量,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知识体系简单化、立体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方式展示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和原理、对DNA剪切酶的“剪刀”作用、DNA连接酶的“针线”作用、载体的构建、重组体、基因的筛选和表达等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举例说明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紧接着就学习章节的内容开展课堂分组讨论,谈谈对食品生物技术的认识等。同时运用问题探究式、案例式结合的教学模式[9],引导学生思考、就着重问题提问学生,互动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思维模式。如在细胞工程章节中,提出“能否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原理培养珍稀植物资源”,“可以采用哪些技术进行操作及其步骤”等,这样一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知识点[9]。

3.进行综合性作业布置,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课堂授课多为基本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体系较复杂,仅靠学生课堂学习不能得以全面掌握知识,每章节学习结束后,布置综合性和发散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查阅最新文献及相关书籍,加以巩固理论知识。如蛋白质工程中有关蛋白质组学的一些问题,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筛选创新性较强的方案讨论,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获取,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促使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技术原理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培养进行基因克隆和表达、细胞培养、质粒提取、载体构建、细胞培养、蛋白表达、PCR技术等技能,例如通过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等;促使学生进一步认知技术原理和应用。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升学生培养水平和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实践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科研促教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实验操作水平高、专业素养强、理论实验灵活应用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杨震峰,朱丽,杨超.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5(10):5-13.

[2]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4,(2):149-150.

[3]李红梅,徐斐.《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优化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01):170-172.

[4]蒋倩倩,李慧玲.《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优化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5):123.

[5]张珍珍,侯伟伟,武运.突出学科特色的《食品生物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3,(12):152-159.

[6]张丽,王海英.《食品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5,(33):52-53.

[7]高云,王勇,徐英黔,胡君一,何璐.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91-7592.

[8]王德國,王加华,张晓伟.浅析高校《食品生物技术》教学方法[J].价值工程,2011,(03):218.

[9]王娜,潘治利,庞凌云,艾志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2):208-21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