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行业声音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13 15:44:02      点击: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应紧紧抓住技术变革引发的机遇,构建满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教师队伍,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则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实践价值,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2018年4月,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等信息化教育广泛开展,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与此同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也成为了当前高校工作的迫切之需。探究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简言之即教师对各类信息的解读判断、筛选获取、内化应用能力。其构成大致可分为数据素养、信念素养、应用素养三个部分。数据素养为教师在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即收集数据的能力,对收集的数据还要能进一步进行筛选、分析与处理,掌握其背后的逻辑与内涵;信念素养为教师心理状态与思维价值取向。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的信念素养需要向学生中心、服务创新、动态开放的方向发展,其对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应用素养即教师整合学科知识、信息技术,高效完成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要深入领悟教学技术、学科内容与教学模式。总而言之,数据素养是基础。信念素养是结构,应用素养是核心。

一、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教育是技术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核心宗旨是让学生得到好的学习发展体验,这与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高度契合,教师理应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先驱与引领者。实践中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面临许多阻力,存在客观不利因素。例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陈旧,不同专业背景、教龄、学段的教师被安排同时参加培训活动;支持服务体系不完善,教师缺乏教学创新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信息素养提升缓慢[1]。数据素养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薄弱与信息知识匮乏。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对信息知识缺乏足够了解,由于未经过专业的信息化培训,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意识薄弱。部分教师虽然接受了信息化培训,但仅停留在表层,在信息敏感度、应用层面积累不足,无法深入应用到教学管理当中;信念素养方面,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更新教育观念,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但部分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只是基于“应付”检查的需求,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弊病,尚未真正上升到以学生为中心、动态开放和服务创新的新高度。例如一些教师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上,教学形式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学生主体性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应用素养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合理应用科技,直面技术冲击与问题。但当前一些高校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缺乏自主性与灵活性,较少主动探究,深度融合,多为参照他人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亟待解决。例如教师缺乏应用数据辅助教学的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即时对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分析与反馈。

二、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行动计划》带来了高校信息教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地位由“基础”向“中心”转型,由“建设”向“应用”升级,由“高配”向“实用”转变。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中的教师定位也发生了较大变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础教学科研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2.0理念、环境与需求下去思考、应用与提升。基于此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与能力评价等生态体系也随之产生变化[2]。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与进步,但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目前信息技术充分支持教师教学理念、模式变革的态势尚未完全形成,现阶段针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指标主要是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素养评价有限,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评价研究不足。评价方法方面,基于数据科学理论的大数据评价方法应用不足,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已经难以准确分析类型众多、体量庞大、体系复杂的数据,片段化的评价信息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如何利用大数据评价方法,更全面、科学地深入发掘教师信息化应用情况,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3];评价手段方面,教育信息化2.0时代带来了新的教学革命,要求评价从关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到关注合理应用教学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督、学情分析、学习资源供给等[4]。现阶段以主观判断的结果性评价为主,由于评价结果与数据多来源于主观结论,因此其评价精确度有限,评价结果较为单一,且评价过程耗力耗时;评价实践方面,由于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以评价过程与评价标准为关注重点,导致对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较少,信息化素养提升与评价体系互相独立,评价工作也未与教师培训等有机结合,导致评价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更为敏锐的信息意识,更为全面的信息知识体系以及更为系统的信息应用能力,准确评价教师信息素养,无疑更利于促进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高等教育的理念革新、体系重塑、模式演进,实现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基于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问题的分析,结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容范畴与认知、发展规律,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及整体性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是推动信息化应用与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其评价体系应确保系统性,成为教师自我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照;其评价标准具体需包括教师具备的信息化理念、知识、认知、实践等,体现出整体性,既要强调对信息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外部识别,更需注重信息化与教学实践的内化融合[5]。2.实践性与功能性信息化技术重在应用,实践是其重要部分,也是价值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必须要注重学科上的实践性与功能性,强调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协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这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意义。从此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应将利用信息化改进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点。3.可行性与开放性简而言之,既要共性,更要因人而异。评价标准并非粗放的“一刀切”式管控,而是可感受、可度量、可操作的开放式系统,充分体现出其可行性与开放性,提升可操作性,避免后续成为“走过场”的“形象工程”,更利于对被评价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进而充分发挥其反馈与激励功能。4.差异化与分层化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一般性特征,也要结合教师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等特性体现出差异化与分层化。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自然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差异化与分层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特征,同时也为后续培训与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6]。

(二)评价内容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内容具体应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技术应用、教学效果、信息道德等部分。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

针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指标通常分为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两个级别,一级指标为宏观抽象层面,结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获取、加工和处理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几个部分。二级指标则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分与补充,需具备可测量与可操作性等原则。其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7]。其次,由于高校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差异较大,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其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也需体现出差异化,对不同的教师群体需有不同的指标权重;同时,基于评价指标的确定,应构建起信息素养评估模型,采取百分制、等级制等模式进行评分,实现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定量评估。因其指标权重的定量确定及定量评估具体涉及到模型构建与计算分析,此处暂不赘述。

(四)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传统评价方法为结合社会科学理论、统计学等构建模型,并利用样本性数据及片段性信息进行评价。此种评价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信息素养情况,但存在局部代表整体、样本代表共性的问题,降低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与可利用性,且传统评价方法也无法精准分析类型众多、数据庞大的教师教学活动数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应当基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更科学的大数据评价方法[8]。具体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度发掘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媒体选用、评价反思等教育活动各个环节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整合与处理,更深入、更具象地多维度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信息素养,为教师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评价结论,提升评价全面性与真实性,进而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与教师培养策略制定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其次,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传统评价以主观判断的结果性信息为主要手段,精确度与效率较低。而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针对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内容不只注重信息知识、应用等显性因素,也需重视教师信息道德意识等隐性元素。因此,其评价手段应采用过程与结果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多元模式,如在线课程设计、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可视化学习的数据分析与评价等,利用教师教学全过程信息数据以及教学促进教育的变革、促进教法的创新来进行教师信息素养画像,获取最全面、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同时揭示其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五)评价实践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不只在于测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更在于基于评价结果,查摆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问题与困难,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与提升,继而构建起测、评、培于一体的系统化评价体系。首先,应将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与评价实践同教师培训相融合,促进教师培训管理体系系统化与完整化,利用科学全面的评价结果,差异性构建起融合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于一体的培训体系,通过信息素养评价、定制培训的融合共通,促进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驱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提升。其次,健全激励机制,将信息素养培训与后续应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内容,激励教师在信息素养提升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进一步健全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需通过信息素养评估实践发现问题并改进,为后续评估监测提供参考,激励教师在思想上提升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应用意识与能力,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9]。此外,因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与增进的持续性过程,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教师具体教学需求,对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手段进行动态更新。

四、结论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基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梳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探索信息素养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结合自身信息化基础建设与教师现状,促进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重构、模式变革,进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陈争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