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这场“小奥运”,何以在大巴山深处举办四十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4/4/23 16:16:19

  夜间下了一场30多分钟的大雨,18日清晨的大巴山,厚厚的云层覆盖着顶峰。上午九点多,汽笛轰鸣声打破了寂静,记者抬起头,一列火车冲出隧洞,在高耸的铁路桥上疾驰而过。

  也正是这列火车,像一根长杆无意间撑开了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的大幕。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群山环抱的襄渝铁路上不起眼的小站巴山站,从1981年铁路工人就地取材,把钢轨、枕木充当运动器械办起第一届比赛至今,这个如今被誉为“大巴山小奥运”的运动会,已经举办到第43届。

  “路地”是铁路部门常用词,即铁路与地方的简称,这也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运动会的群众参与性。不大的汉中市镇巴县巴山镇上,几天来贴满了运动会召开时间和报名信息的鲜红“喜报”。镇政府队、镇中心小学队,与铁路职工组成的各支代表队先后迈入主会场。在场地外,看台上、道路旁站满了背着箩筐、抱着孩子,甚至还有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巴山镇老百姓。

  人群中,记者听到两位老者的一句闲聊:“早上过来看表演,都没来得及喂鸡。”

  这样人头攒动的场景,让记者不免想到,这样的盛会因何能在大巴山深处举办40多年?

  现场的三个小场景,大概可以说明原委。

  坚持

  二十岁出头的铁路工人王世豪,这次报名了几个项目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在当天第一场比赛——背背篓接力赛跑上,他背着装满南瓜的背篓狂奔,就在将要“交棒”时右脚一滑摔倒在地。

  在惊呼声中,王世豪爬起来摘下背篓交给队友,才拍了拍身后的土,藏进人群里。

  被记者找出来的王世豪一脸懊悔,但不一会儿就露出笑容:尽管没取胜,但他从队友轻松的神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无畏拼搏对所有人的激励。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巴山运动会,为了有好的表现几个月前就开始健身。”他说,“这次有些失误,但我还要参加下届、下下届,一定会有好的表现。”

  参与

  “你爸爸是不是之前打过篮球赛?”

  “我舅舅去年在拔河比赛上拿到了第一名。”

  刚刚表演完节目的巴山镇中心小学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聊起天来。

  上六年级的刘忆烁,已经参加过三次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的开幕式。“我每年都表演节目,可以穿得很漂亮,还能看比赛。”她说。

  因为好几位亲戚都是运动会上的常客,刘忆烁也很想在未来以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赛场。“明年上到中学,我可能就要离开巴山镇,没办法回来参加运动会了。”她说,“我喜欢乒乓球、羽毛球,未来一定会回来参加比赛的。”

  传承

  在一片穿着运动服的青春身影中,一身板正铁路服、披着绶带的全国劳动模范王庭虎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和记者攀谈起来,这位在小站上坚守36年的“老巴山”,严肃的面孔舒展起来。

  “我从来巴山工作到现在,基本上每届运动会都参加了,只是身份不一样,有时是运动员、有时在会务组。”王庭虎说,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对抗性的项目就让给年轻人,但还是想在飞镖比赛中试试身手。

  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台的他,见证了这里从简易的土操场到人工草皮和塑胶场地,以及从自制体育器材到智能化健身设备的变化。尽管时光荏苒,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是王庭虎传承给新一代的巴山铁路人的精神火种。

  坚持、参与、传承,三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巴山铁路职工都很难在远离城市、一天只有一班慢车停靠的小站上一代又一代地坚守下去,更遑论举办精彩纷呈的运动会。正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文化体育工作站站长王江莹所说,运动会不仅愉悦了身心、强健了体魄,激励职工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守好襄渝铁路线,也架起了铁路人和当地老百姓友谊的桥梁。

  18日的巴山站,全国铁路第十五届运动会也同期启动。在宝成铁路上的秦岭趣味运动会,在陕北的路企篮球邀请赛……巴山运动会的火种,正播撒到更多地方。

  一声声呐喊,一阵阵欢笑,参赛者和观众沉浸在体育运动的激情中。在他们身后,是为运动会设计的一块大巴山造型的背景板:山体两侧,开进隧洞时的绿皮车,在冲出隧洞时已是“复兴号”。

  新华社记者 郑昕 林胜概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