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6-15 9:09:44      点击:

柳广弟 宋泽章 陈冬霞 姜福杰 孙明亮

[摘 要] “石油地质学”是资源勘查专业的主干和核心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引领课程思政,不仅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活力,也让思政教育增加了“亲和力”。“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在把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结合各章节原有的教学内容,通过油气勘探历史、油气勘探實例和石油地质基本原理的讲解,有机地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专业教育、“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教育、“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教育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中,把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向而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从而达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 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资源勘查工程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XM10720190017);2019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教改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一流专业建设”(2019001)

[作者简介] 柳广弟(1961—),男,天津人,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和油气资源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051-04    [收稿日期] 2020-10-28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带来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接触的信息海量增长。由于信息良莠不齐,青年大学生辨识能力有限,多元价值观、多元信息甚至是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深化思政教育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借助课程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各大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课教学,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让专业课建设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步进行,相得益彰,共同探索“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个石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其主干专业之一,而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石油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3-6]。因此,以“石油地质学”课程为载体,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育十分有必要。

二、“石油地质学”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

长期以来,石油地质教学专注于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石油地质进展的研究和教学,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亟须在石油地质教学中落地。

“石油地质学”课程是地质类大学生在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后学习的第一门有关石油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油气水、储盖、圈闭和油气藏)、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油气的生成、油气运移、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普遍重视“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加强“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起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通过主干专业课程带动思政教育,学生的接受度更高。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通过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面面俱到的“灌输式”学习让学生较为容易“疲惫”,学习积极性不高。将思政教育融入“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中,一方面给专业课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专业课学习枯燥乏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教师引入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学生不会将这种碎片化的“思政教育”作为课业负担来对待,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思政教育很好地实施了下去,还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因此“石油地质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载体。

三、“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在“石油地质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继承老一辈石油人的石油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而不是生硬地进行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实际上,仔细研究和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后发现,其中贯穿着一系列思政教育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这四类思政元素构成了“石油地质学”课程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

(一)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核心之一。经过大学教育,学生要完成自我提升,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专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为走上社会,在特定的岗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准备。在当前石油行业不景气、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学生对石油行业的前景不够乐观,甚至质疑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奉献石油的精神大不如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是石油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石油地质学”中蕴含着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爱岗敬业的教育元素。

第一,通过油气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介绍,增强学生为国家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在绪论的第一节中,教师通过以下三个知识点强调油气行业的重要性:一是通过石油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和比例、油气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油气产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说明油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二是通过历次现代局部战争(特别是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战争),说明石油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三是通过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逐年升高说明我国石油战略安全的紧迫性和勘探开发国内石油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讲解中国油气资源和世界油气资源现状,增强学生对石油工业的信心。在绪论的中国油气勘探史和世界油气勘探史中,介绍中国油气资源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让学生知道,中国和世界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石油天然气工业不是夕阳产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油气资源类型的发现,每年发现的石油越来越多,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热爱石油行业,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的信心。

第三,回顾中国油气发展简史,激发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中国油气发展简史中,通过老一辈石油勘探家和英模人物献身石油的生动实例激发学生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具体包括如下实例:一是老一辈科学家孙建初在艰苦的条件下发现玉门油田的故事。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涌现出的英模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如“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的秦文贵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高产”的战斗精神。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油勘探取得的一系列勘探突破。

爱因斯坦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价值并培养对价值的热情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绪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工业就会瘫痪;没有石油,国家会缓慢发展。为国家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即“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

(二)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教育

在当今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7],功利主义盛行,让大学生变得浮躁,务实之风受到较重的影响。为此,在“石油地质学”绪论和第七章,结合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和大庆油田的地质特征,讲解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结合影像资料向学生讲述王进喜“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以铁人王进喜的例子启迪学生,正是这样的苦干、实干的精神,才促成了中国第一个整装大油田的发现,才让中国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教育

“求真务实”是指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批判精神。全面培育“求真务实”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端正学生对待学术和科研的态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10 ]。在这一方面,“石油地质学”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中国贫油论”的破除。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油气的生成,其中,“陆相生油说”是石油地质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liot Blackwelder根据对中国地质条件的片面了解和肤浅认识,在“唯海相生油论”的错误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贫油论”——中国的陆相地层无法生油[ 11 ]。他在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中指出:“中国没有中生代或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和西北部某些地方外,各个时期的岩层均发生了严重的褶皱、断裂,或多或少受到岩浆岩的侵入。因此,中国永远不会生产大量石油。”然而,老一辈石油地质科学家在“求真务实”精神的指引下,大胆地质疑Eliot Blackwelder的观点。潘忠祥等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破除了“唯海相生油论”的迷信。翁文波、李四光等对中国的油气远景做出了科学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一系列陆相盆地中发现了大型油气田,改变了中国“贫油”的面貌。

除了“破除唯海相生油论”案例之外,石油地质学中还有许多相关的案例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客观求真精神、质疑批判精神的案例,如“干酪根生油理论”的建立、“非常规油气藏形成理论”的建立等。这些理论建立过程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勤于实践、实验,在科学认识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不断“求真”。

(四)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教育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引领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亦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专业人员具有更好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并且能够通过不断地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专业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大学是培养新时期高新技术人才的第一阵地,大学教育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在“石油地质学”课程中,教师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一,在第二章“储集層和盖层”的第七节“页岩储集层”中,对比20年前的“储集层”和当今“储集层”的概念、分类上的差别,剖析造成“理论更新”的内在原因——科学技术(水平井、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使得曾经不可能作为储集层的页岩成了现今油气勘探的热点,促成了“非常规油气理论”的建立,诞生了非常规储集层的概念。技术创新也可以带动理论创新,从而扩大油气勘探领域,增加世界油气储量。北美“页岩气革命”的成功,让美国改变了自身的能源结构,摆脱了对外石油依赖,完成了国家的能源独立。这种“理论+技术+地缘政治”组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创新对行业、对国家的影响。

第二,在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与烃源岩”的第一节“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况”中,通过“课前文献调研+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至今仍存在争议的“有机生油说”与“无机生油说”,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强调理论创新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论证基础上。同时,通过“油气成因理论发展”的时间线,讨论“有机生油”理论创新对油气勘探行业的贡献。

第三,在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的第二节“地层压力及其分布”中,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进行文献调研,并论证“压力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促进、抑制、无影响。

第四,在第六章“油气聚集与油气藏形成”的第二节“油气聚集与成藏过程”中,向学生解释常规油气勘探目标层和非常规油气勘探的目标层的区别。正是理论的创新,让地质家更新了油气聚集场所的认识,扩大了找油气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资源勘查工程的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石油地质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对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主干课引领课程思政,不仅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活力,也让思政教育更有“亲和力”,更为学生所接受。“石油地质学”课程把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特征,通过改革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8.

[2]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 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2(9):52-58.

[3]姜福杰,柳广弟,高先志,等.“石油地质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3):40-42.

[4]李潍莲,陈冬霞,吴欣松,等.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1):101-103.

[5]柳广弟,高先志,李潍莲,等.“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68(4):109-112.

[6]柳广弟,孙明亮.“石油地质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1):43-47.

[7]纪宝成.功利主义让大学校园陷于喧嚣和浮躁[J].成才之路,2010,12(36):7.

[8]张思齐.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6.

[9]杨平.大学教育思想的求真务实育人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3(16):1-4.

[10]刘佳.推进大学精神传播的四重维度与方法论研究——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核心的地大精神为例[J].南方论刊,2017(11):8-11.

[11]Blackwelder E.Petroleum Resources of China and Siberia[J]. SPE-923105-G,1923,68(1):1105-1111.

[12]杨海马,张向鸿,陈林林,等.高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20(9):121-123.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ourse of “Petroleum Geology”

LIU Guang-di, SONG Ze-zhang, CHEN Dong-xia, JIANG Fu-jie, SUN Ming-liang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Petroleum Geology is a primary and cor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resource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maj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d by professional courses will not only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but also increas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Petroleum Geology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findin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is course. By combining the original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and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history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ypical example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etroleum Geology, it organically and subtlety carries out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learning, loving and devoting to petroleum industry”, the professional spiritual education of “hard-working and doing solid work” and “three honests and four stricts”, the scientific spiritual education of “being truth-seeking and pragmatic”, and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of “to courageously innovate and forge ahea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rganically and making the two aspects develop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etroleum Ge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specting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