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小学生数学学习实践能力培养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文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10-18 16:17:10      点击:


李宁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实践学习定为数学学习的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識的能力,改变以往应试教育,教师一讲到底的灌入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16-0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中动手操作探究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当学生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知识点,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时,才是真正的掌握。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形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

一、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源自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用旧知识来探究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和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感知到知识的“生长源”。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虚实结合,让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

我在教学空间概念时,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猜一猜等方式,扩展学生空间思维,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例如涉及到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对比数学书封面与课桌面的大小,让学生“摸一摸”要比的面,再“比一比”,从而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进而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对学习有效参与的程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让学生认真观察多媒体给出的描摹齿状树叶的三次演示第一次是正确的,第二次少一些曲线,第三次是多一些曲线。要求学生观察后,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懂得了要先确定描摹的起点,最后要回到起点(终点),这样描摹才正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有关“周长”的内涵,接着让学生在身边找一些物体摹一摹它们的边线,再一次领悟周长的含义,这样做,不仅把生活问题提炼成了数学问题,开拓了教学资源,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是“课堂革命”的实质步骤和方法。我经过摸索和总结得出:5主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主线、互动主型、能力主旨。五个基本要求,第一个五是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至少设计5个问题;第二个五是教师连续讲课原则上不超过五分钟;第三个五是安排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不超过五分钟;第四个五是最后五分钟留给学生;第五个五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至少作五次激励性点评。具体做法是按学生成绩好中差把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小先生”利用导学单(导学问题)的内容,引导组内同学对新知识进行探讨,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对不懂的同学进行帮助提示讲解。接着展示一个孩子的导学内容,通过他的导学内容与自己或小组内进行比较,提出自己或小组的见解,学会质疑。全班再进行探究,找到其所以然。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质疑等方式培养学生“三力(思维、观察、表达)”,激发学生“三趣(兴趣、乐趣、理趣),”充分调动学生“三动(动手、动脑、动口)”,体现了孩子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团结互助创新精神。教师然后再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做好师生互动,当学生重难点探讨不够深入等情况出现时,老师要精练引导,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探讨情况好时,教师要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大胆的去猜想结果、小组经过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与验证、积极思考积极大胆发言等方式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更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循环小数后,给学生这样一个题:春节到了,要给3千米的滨江路河提安装彩灯,按“红、黄、黄、绿、绿、绿,红、黄、黄、绿、绿、绿”重复出现,其中一个“红、黄、黄、绿、绿、绿”为1米,一共要准备多少个红彩灯,多少个黄彩灯,多少个绿彩灯?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和循环小数的原理,小组摆一摆,探索有多少种解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想出了合情合理的、富有创造性的方法,我为他们的精彩回答拍手叫好,学生们也因此兴奋不已,掌声和表扬声在课堂上响了一次又一次,师生都沉浸在操作活动、发现规律的体验和乐趣之中。

当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做到先扶后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识到现在的教师不再是传授者,是引导者、促进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合作探究,去感知体验,探究,讨论,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者。在数学学习实践中学生不在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开放了课堂,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气氛。

四、结合生活场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课堂中书本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既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这节课时,把学生带到操场实际测量,首先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问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平方米),然后用标杆和绳子围起来,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么大的土地才有1公顷。紧接着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问:它的面积是多少?(100×100=10000平方米)教师指出:1公顷=10000平方米。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中学会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精心教学设计,优化课后训练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与技巧的基本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优化练习要处理好质与量、新与旧、难与易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重练习题的质量,要设计一些有一定坡度和难度的题目,即要考虑旧知识的巩固,又考虑到新知识的铺垫,难易有度。特别要设计一些有创新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创新。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学习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学习实践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考试周刊,2011年,01期.

[2]陈蔼.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A](教育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