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与应对策略
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与应对策略
钟政 沈穷竹 李纾
[摘 要] 线上课程是近20年来由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它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但由于时空差异,师生之间出现了新的情感双向交流困境。通过分析线上课程特征及教学状况,指出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若干困境及由此造成的危害,提出完善线上课程制度建设、改进线上课程设计、强化教师情感渗透、充分利用情感双向交流机会及MR新技术等应对策略,对于改进和完善线上课程设计、建设、运行,以及提高线上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策略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G-2176)
[作者简介] 钟 政(1963—),男,四川自贡人,本科,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课程及专业建设研究;沈穷竹(1977—),男,四川南充人,博士,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教学管理研究;李 纾(1984—),四川自贡人,硕士,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务处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4-0056-04 [收稿日期] 2021-05-2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在线开放课程为核心的网络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推进。钱穆指出: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2019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再次将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聚焦于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拟认定的国家一流课程中的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数量占总数量的三分之二,各高校也开设了大量的省级、校级线上课程。课程触网是大学教育的深刻变革,线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相比于耳提面命的传统课程,触网课程特别是线上课程的建设及运行,既要充分发挥线上课程的教学优势,也要关注线上课程教学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的短板。
一、线上课程的特征与优势
线上课程具有超越传统课程教学的特征[2]:即时在线、开放性、课程资源完整、自组织及交互与分享。这些特征形成了线上课程教学的优势。
第一,线上课程的即时在线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手机随时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方式符合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新一代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便于碎片式学习,学生也可灵活安排学习进度。第二,线上课程的开放性使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共享,利于教育公平,利于促进高校课程的不断优化,也利于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线上课程资源包括传统课程教学的基本元素,此外还设有交互性的讨论栏目、教师答疑栏目,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拓展材料等。一个线上课程网站的信息量远超传统课程的容载量。此外,自组织特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线上课程的优势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线上课程的即时在线特征也带来了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困境。技术进步并不能否定或完全替代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积极作用。
二、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困境
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阵地。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对线上课程师生情感交流状况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分析。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课程技术特征,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出现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师生之间存在时空差异,师生不能在同一时段出现在同一空间,师生情感交流在同一时段也更多地呈现单向性,画面、声音只能表达教师的情感,教师无法感受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表达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此外,课程设计的缺陷、教师精力情感的投入,也严重影响了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一)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时空差异困境
第一,由于线上课程视频教学的单向性,教师不能发现听课学生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情绪状态,无法实时提问,不能及时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从而无法动态组织课程材料、调整问题的讲解角度、把握课程进度,使得课程的针对性有所下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第二,由于线上课程视频教学的单向性,教师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通过表扬、批评完成情感的双向交流,学生实际上得不到教师实时、有效的情感支持,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得不到维护和保障,其积极学习的情感态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养。这成为学生高质量完成课程学习的障碍。第三,线上课程虽然为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度,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但由于线上课程视频教学的单向性,线上课程缺少传统课程的教学氛围,隔屏相望的線上教学模式容易让他们陷入孤立的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倦怠感。
(二)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时延困境
虽然线上课程可以通过评论、讨论、答疑等方式完成师生情感双向交流,但可能由于在线时间的不同,情绪、情感的感受会随时间的延后而减弱,情感的感染力下降,造成情感交流目的的达成度下降,课程学习的良好氛围不能得到保障。
(三)课程设计缺陷导致的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
第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线上课程设计时,对线上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认识不清、重视不足,设计的线上课程交互性差,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缺少学生互动参与的项目或入口,师生情感双向交流被弱化。第二,不重视课程制作技术,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课程代入感差,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线上课程视频教学的教师形象缺少鲜活感,由于大部分教师并不经常面对镜头,录制课程时心理紧张,放不开,又考虑课程的广泛传播性,他们往往正襟危坐,形象难免相对呆板,造成课程临场感差。
(四)教师精力情感投入不足导致的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
线上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完成建设后如释重负,产生松懈心理,对线上课程运行情况不太关注,认为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后台记录,没有及时处理线上课程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学习感觉是与机器交流,不能充分地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持续学习的动力下降,自主学习可能演变为“放任学习”,往往不能完成全过程的课程学习。
三、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困境的应对策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亦表明,大脑在学习时受到积极正面的鼓励而产生的自信情绪和稳定的理智感、道德感,能够有力地推动人的积极学习与创新。因此,针对线上课程短板,要提高教师对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重要性的认识,要有积极的应对策略,打造积极向上的线上课程情感氛围,更好地发挥线上课程优势,进一步提高线上课程质量。
(一)完善线上课程制度建设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情感的双向交流,就没有爱的传递。目前,线上课程建设的指导性和评价性文件注重课程本身要素的完整性,对线上课程应该具有的情感要素没有明确要求,导致高校教师对有别于传统的线上课程的情感投入不足,明显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完善线上课程制度,将线上课程的情感要素列入课程质量考核指标,要求教师全程参与线上课程各环节,强化制度的导向作用。
(二)打造积极向上的教师视频形象,强化情感渗透
在线上课程设计、建设时,教师的单向情感应得到全面、丰富的展示,要有冲击力、感染力。第一,教师应有良好的视频形象,衣着讲究,大方中见高雅,简洁中见内涵,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高素养、高颜值的教师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第二,教师应有饱满的精神状态,热爱祖国,追求科学,严谨治学是精神状态的底蕴,教师的价值情感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人生道路的标杆[3]。第三,教师语言应清晰、流畅,严谨而不失幽默,以声传情,以理动人;教师的肢体语言应准确、生动,利于活化教师屏幕形象,利于知识点的表达。良好的教师形象是线上课程成功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线上课程设计
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和完善线上课程教学设计,弱化线上课程教学单向性的影响。有部分线上课程依然存在以教材为中心的情况,师教教材,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甚至讲课PPT就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满堂灌”,缺少学生的体验、讨论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线上课程的设计应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实施OBE等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引导,抛砖引玉,教师扮演的是助产婆的角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第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及学习状态,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他们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4],这样才能强化线上课程的针对性,保障线上课程效率,这就要求开设线上课程的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主讲教师最好有多轮本门课程的教学经历。教师在开发教材内容时,须对其进行认知化和情感化的双重处理[5]。第三,教学方法应丰富多样,问题导向教学、成果导向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设计的教学视频时间不宜太长,一节课可以分为若干段,学生看完一段,课程界面可以送给他们鲜花或教师的笑脸,鲜花或笑脸累计计数,计入后台统计。精彩的教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精髓。
(四)充分利用线上课程教学环节促进情感双向交流
应将对学生的关爱贯穿线上课程的始终。第一,教师应保持和提高觉察学生情绪和学习状态的感知度、灵敏度,积极参加、指导课后的讨论和答疑活动,鼓励学生发言,赞美学生正确的答案和观点,引导学生在更广的范围内深入理解知识点,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第二,在作业设计中,切忌全部为客观题,由机器判断对错,教师放任不管作业的完成情况。应在作业中设计部分主观题,教师亲自批改,与学生及时沟通。教师中肯的评语往往会给学生一个惊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关爱;及时的自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才能在讨论和答疑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弥补视频教学考虑不周的地方。第三,积极利用碎片时间缩短情感交流时延,采用手机微信、QQ功能,利用碎片时间或每天在固定一个时间段,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尽可能缩短信息交流的时延,保持师生情感的鲜活性、感染力,引导学生更多地将手机应用于学习。教师的督导和激励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的有效动力。
(五)开拓新兴技术,打开师生情感双向交流新渠道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线上课程采用新技术增强其临场感。混合现实技术(MR)是在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技术(AR)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兴技术[6]。MR具有虚实融合、深度互动、实现异时空场景共存等特征,主要有六方面的教育应用场景:学科课堂教学、STEAM教育、教育游戲、远程指导和在线虚拟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以及特定领域技能培训。MR技术综合了AR、VR的技术特点,能够实现学生与MR场景的深度交互,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MR环境下,还提供了学生与教师更为丰富有效的交流互动手段,允许学习者使用手势、体感、凝视以及触摸等自然方式与虚拟或现实对象进行交互并提供多种反馈。新技术正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情感交流的形式和渠道更为多样,如何更好地利用MR技术实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还有待于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六)利用后台技术分析课程评论中的情感倾向,改进课程设计
线上课程评论是学生情感的重要表达,反映了学生对教师、课程的态度。教师应有豁达、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感受与希望、批评与表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关注,并积极做出回应。若评论较多,也可利用课程网站后台技术及LDA算法[7],了解学生对线上课程的总体评价、所关心的主题及在每个主题上的情感倾向性,以此促进教师自省并改进线上课程的设计、运行。
結束语
线上课程是近20年来由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而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师生情感双向交流途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时空差异,师生的双向情感交流出现了困境。尽管大学生的情感及心理相对稳定,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支持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依然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线上课程的特征与优势,指出了线上课程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若干困境,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改进和完善线上课程的设计、运行,提高线上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 上一篇:2022年第4期:课程思政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2/6/8
- 下一篇:2022年第4期:高校韩国语跨文化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研究 20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