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7期·大类人才培养中教学秘书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7期·大类人才培养中教学秘书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3 11:04:36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7期

罗曼,许辉,武文彬,侯瑞

[关键词] 大类人才培养;教学秘书;学生;专业认同感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教改课题项目“高校教学秘书职能优化研究”(20191174)

[作者简介] 罗 曼(1989—),女,江苏淮安人,教育硕士,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教学秘书,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许 辉(1981—),男,安徽萧县人,工学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教学副院长,主要从事传热传质设备技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研究;武文彬(1975—),男,山东济南人,工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系主任,主要从事制冷热泵及节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8-06

一、学院实施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盛行的背景

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按照统一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经1~2年的基础学习,再根据特定原则至不同专业进行分流培养,并最终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欧美等发达国家陆续施行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其不断探索完善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式,保障了学生在心仪专业和课程的选择中能够拥有更多自主权,也为我国借鉴高校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数据显示,北京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施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随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各大高校陆续效仿[1]。目前,国内几乎所有“985”和半数以上“211”都实行了大类招生,很多省属重点高校也开始尝试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以降低学生高考盲目跟风填报志愿在大学学习生涯中陆续显现的弊端,同时旨在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因材施教的课程制定趋势,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日益繁盛的需求。

(二)学院实施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隶属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南京某工科院校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7年成立发展至今,是全国专门针对能源科学技术而最早建立的学院之一,专门培养能源方面急需的科研、技术、管理和综合型人才。在全国大类招生如火如荼推广之际,结合世界各国关注绿色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加速低碳转型的时代背景[2],学院于2018年在本科部分专业中实行能源动力类大类招生,并分流至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系进行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涉及专业采用“1+3”大类模式培养[3],即高考录取时按照能源动力类招生入校,计划于在校4年内,第一学年按照大类课程进行统一教学,主要学习内容为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从第二学年起结合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专业分流,进入不同方向系统学习专业课程。此类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学院已顺利推行三届。

二、学院实施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以来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受欢迎程度不同,发展存在失衡趋势

目前参与学院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的专业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前身为2000年设立并开始招生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面向能源动力技术发展前沿和社会经济需求的传统专业,办学历史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程架构完善。学院建设有以该专业为基础的硕士博士授予点和博士流动站,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此外,今年四月该专业入选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响应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学院于2015年成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该专业建立了一支教学能力过硬、科研水平先进、创新意识强劲的优秀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和培养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步入教学正轨并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学生对新成立专业了解不够深入、毕业后考研方向仍以热能工程等传统专业为主等原因,学生在填报分流志愿时存在扎堆填报传统专业、忽略新兴专业的现象[4],受欢迎程度两极化严重,新专业分流时调剂生比例较大,学院能源动力类分流后的专业存在发展失衡的趋势。

从表1数据中看出,连续三年第一志愿选择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数量均大于该专业最终录取人数,作为国家一流专业,该专业受欢迎程度很高,优质生源供大于求;相反,新兴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则面临供小于求的情况,需要将部分第一志愿选择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调剂过去才能满足开班需求。

(二)专业认同感差异较大,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

以大一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加之冷热不均的志愿填报现状,导致分流进入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调剂进入该专业的,被调剂学生中存在个别学生认为自己被分流的专业不是第一志愿,被迫接受被分流的现实,从而主观排斥,导致专业认同感不强,加之本身学习基础薄弱、自制能力较差,容易自暴自弃,影响学习效果和班级学风。分流时热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因班级编制数量有限,接收的均是第一志愿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英语四级分数较高,在分流排名中普遍靠前,优先得到志愿满足的情况,增强了学生在资源竞争中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班级学习风气普遍较好。

(三)传统教学服务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大类人才培养模式需求

作为一线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秘书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最直接的教学服务,涵盖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信息传达、培养方案解读等,是连接学校与学院、学院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5]。专业分流中专业受欢迎程度不同的现状凸显,如果教学秘书仍以传统的教学服务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推进日常工作,被动地传递教务信息、解决学生遇到的教务问题,思维无法破固传统壁垒,不提前预判可能面临的挑战,忽视自身熟悉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和培养方案的天然优势,不愿主动协助系主任对学生进行教务常识和专业导学方面的教育,分流完成后势必会面临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后果,届时再进行干预为时过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影响学院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

三、对策建议

(一)专业分流前,摸底学生信息,协助学院制定政策

举例学院属于纯工科学院,招生面向的均为高中时期学习理科的学生,但是因为招生范围涉及江苏省、安徽省、贵州省、江西省等,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存在实际差异。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类似于“二次招生”,专业分流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专长、专业设置、社会需求等[6],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大类分流和学生培养方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流至合适的专业,实现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教学秘书相较于学院分管教学的各级领导和专业任课教师而言,与学生、辅导员关系更为密切,利用这一优势,教学秘书可以在分流政策制定前,联手辅导员对大类招生入校的学生信息进行摸底,包括学生的籍贯、学业基础、个人兴趣、在校表现、获奖情况等,并据此确定分流考核的主要指标和对应权重,确定大类分流综合考量的计算公式,并取值验证合理性。此外,教学秘书还应与各系主任加强联系,协助系主任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合理规划课程类型及培养目标,统筹办学资源,尽可能参考学生的实际学业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专业培养。

(二)专业分流前,协助师生沟通,帮助学生明确方向

很多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阶段,对填报的专业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有些是家长根据热门程度盲目跟风进行的选择,真正接触所选专业后,才发现可能存在专业认同感不高、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存在专业要求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等现象。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中,涵盖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和协助任课教师管理学生两个方面,是师生间沟通的重要纽带。针对这一现象,教学秘书可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合理利用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缓冲期,在专业分流前协助学生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存疑或对其他专业感兴趣时,及时联系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和发展前景,协助学生梳理自身能力和特长喜好,指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给予中肯建议,督促学生把握专业分流的契机。抓住契机进入心仪专业的学生,势必会珍惜努力得来的学习机会,有的放矢地投入学习热情,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自信心的不断建立,对所在专业的认同感也会逐步增加。

(三)专业分流前,普及教务常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

无论权重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在专业分流中都会是比较重要的考核指标。很多教学秘书忽略了新生入学培训这一重要环节,仍然沿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型工作模式,没有预判到这种模式的弊端会在未来的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导致班级学风差、学生学习吃力等情况普遍存在。结合学院实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后面临的挑战,教学秘书应当注重新生入学时的教务常识培训,利用讲座、授课等模式,向学生普及学校、学院的学籍管理规定、学分管理规定、专业培养方案解读方法、课程构架体系、专业分流标准等,将这些重要的教务环节对学生再三强调,引起思想上的足够重视,很多班级会自发的加强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当学生大多以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对待专业学习后,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无比高涨,二者必然碰撞出更多的教学火花。无论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和勤奋肯学的学生作为保障,定会取得骄人的教学成果,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专业认同感。

(四)专业分流后,建立帮扶机制,树立班级良好学风

针对学院新老专业在专业分流中冷热程度不均的现状,新兴专业除了少数立志于本专业的第一志愿学生成绩优异外,接收到的很多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方法有待改善的学生。如果对这类现状不进行干预和改进,这部分学生在三年后可能会面临无法取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情况,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都会带来阻力。改变这种状态的根本是扭转学风。教学秘书在班级的学风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班级扭转学风需要找准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学秘书需要将本职工作做实做细,在充分了解后组建班级学生现有学业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难点、学习计划和职业目标,从中找出综合成绩优异、单科成绩突出、奋斗目标明确的学生,与这部分学生加强沟通,鼓励他们帮助积欠课程较多、成绩相对落后、没有奋斗目标的同学;其次,教学秘书要与辅导员加强沟通协作,及时反馈落后学生的上课状态和考试情况,请辅导员协助、敦促、干预,双管齐下,争取树立良好班风;最后,教学秘书可以建议学院建立并推广班级帮扶机制,对于结对后成绩提高较快、收效明显的团队,给予一定的荣誉或奖励,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学院内营造你争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会助力专业更好地发展,发展势头旺盛的专业必然也会让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强的专业认同感。

(五)专业分流后,加强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健全人格

专业分流后,进入热门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倍增,对于心智不夠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成功的喜悦有时会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心理。而被分流至偏冷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人经历了第一志愿被刷、被动接受调剂的事实,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的心理。教学秘书应当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发现学生有上述两类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时疏导,面对第一类学生,提醒他们保持冷静,告诉他们珍惜靠自己努力得到的机会,学会自省,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面对第二类学生,告诉他们在接受现实的过程中,尽力培养专业兴趣,多与任课教师加强沟通,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挖掘潜力迎接更多挑战。教学秘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注重以身作则、拉近心灵距离,鼓励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成功案例的增多,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对所在专业产生认同感,并追寻前人的脚步,争取自身质的飞跃。

結语

当下,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成为主流,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线管理者,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在面临新挑战,新颖的工作思路、创新的工作手段、通达的工作信息、完善的工作流程都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教学秘书需要与教学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努力探索,不断完善进步,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进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