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地方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的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地方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的探索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11-22 15:59:02      点击:
地方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的探索
朱芹   安排2版
(嘉应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多门植物类通识课程。在地方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以趣味性、科普性为特色,旨在利用互联网+模式,普及植物有关基础知识与文化内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检讨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角色,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地方高校 通识课程 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
Exploration of offer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s "in Local Colleges
Zhu Q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514015,China)
Abs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gene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many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s of botany have been offered in some schools. In local colleges,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s" was offered by its interesting and special scientific.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lants were popularized by making use of the Internet+ mode,and we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thinking independently and guid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pla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Finally, the good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nature, loving nature and protecting nature was created by reviewing the rol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natur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xploration
在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起步较晚,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1]该规划明确了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对于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通识教育在地方高校中的发展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植物识别与应用”是高职高专类和农林类院校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已形成了成熟的教学体系,并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探索[2-4]。作为植物类通识课程,目前已在国内多所大学开设,如上海大学开设了“植物与人类文明”,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了“植物创富及添趣”和“生物识趣与启示”,台湾大学开设了“植物与文明”,海南大学开设“观赏植物与文化”等。而在嘉应学院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植物识别与应用”已近5年,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多达900人。今后,把该课程逐步设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了解丰富的植物资源及相关植物文化,增强学生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强、人文职业素养高、团队协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课程设置目标与定位
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以趣味性、科普性为特色,普及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文化内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植物文化贯穿全部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检讨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角色,营造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教学内容
以校园植物为主线,普及植物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文化内涵,并按植物应用方向分类讲解身边常见植物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功能用途、栽培技术等,引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课程共30个学时,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模块:共6学时,分三次介绍:植物起源与进化、植物器官与繁殖方式和识别植物常用方法。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起源与进化历程,各时期主要代表植物,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营造敬畏自然的态度。通过了解植物器官功能与多样的繁殖方式,使植物养植成为添彩生活的乐趣。学习传统方法与互联网结合的植物识别方法,轻松识别身边常见植物,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第二模块:分9个专题分别介绍:常见室内空气净化植物、常见保健植物、常见观赏花卉、常见有毒植物、常见致敏植物、中国古树名木及文化、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世界奇异植物和影响人类文明的重要植物,每个专题2个学时。使学生从植物功能价值出发,针对性了解植物类群。重点介绍居室内净化空气的常见植物及养护方式,保健植物的功能及功效,十大传统名花及市场上常见鲜切花材料,常见有毒植物部位及危害,易引起致敏植物及预防方法,我国著名千年古树及相关文化,我国孑遗植物与濒危植物、世界奇异植物和有“世界之最”称号植物简介、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在讲解植物相关文化时,通过引入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对某种植物的科学描述,以植物图片结合音乐、戏曲、影视、文学、绘画等多种授课方式,图文并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寓意表达。通过介绍22种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和中国文化精髓,构筑植物与人类社会体系,使孤立的植物丰盈生动起来。
第三模块:校园植物鉴赏实践课,安排4学时。认识校园主要植物及主要特征,了解校园植物文化,包括植物文化性、雕塑小品文化性、水景文化性等方面。
第四模块:学生汇报,安排2学时。设立主题,如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及相关植物文化,或说说我生活(身边)的植物等发散性主题,让学生有内容可讲,有故事可说。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来源于全校多个学院多个专业,植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十分薄弱,作为通识课程开设的“植物识别与应用”,授课内容须以趣味性和科普性为主,采取以多元的、跨学科的方式施教,因此,为教师授课带来较大挑战。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优先选择与学生生活或经验息息相关的植物类别。另外,传统授课方式是理论学时较多,实践学时过少,且公选课程时间多安排在晚上授课,不利于开展实践学习,这些原因均给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在原有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设通识教育的部分内容,如增设了第一模块中的植物起源与进化、植物器官与繁殖方式和识别植物常用方法,第二模块中的中国古树名木及文化,第三模块中的校园植物鉴赏实践课等内容。让学生无需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轻松理解课程讲授内容,并能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作为自然科学领域通识课程设立的“植物识别与应用”,今后,可以考虑增加最新研究热点及相关成果,也可以增加与学生生活或经验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植物解剖、显微镜、种子发芽、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参与进来,更能加深理解,从而获得科学研究方法和素质。
(二)在授课方式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提高课堂质量。利用微信群、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方式,加强师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课内外网络视频内容,如:BBC植物王国、BBC植物私生活、BBC植物之歌、BBC植物的秘密、中国古树(第一、二季)、人与自然-生命植物(上、下)和CC讲坛-创造一种发光植物和植物的“眼睛”等,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
(三)在考核方式上,进一步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由学生演讲,通过拟定一至两个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课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通过一、两次调课的方式,把晚上的课程调到周末白天进行,安排校园植物鉴赏实践学习,增加实践机会,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直观化、生动化,学生近距离接触身边的植物,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辰.转型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考[J].湖北第二示范学院学报,2017,34(11):103-107
[2]郭振锋.中职“园林植物识别和应用”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7):217-219
[3]吴平,韩阳瑞.高职《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4(7):142-143
[4]张凤,高庆茂,吕美霞.《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4):120-121
作者简介:朱芹(1981-),女,汉族,河南鹿邑人,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科研与教学。
收稿日期: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