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小组制对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朱迪 邓雪 刘艳秋
摘要:依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大学本科教育“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的主旨。本研究针对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导师制的实施模式进行探索,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导师小组制使传统“一对多”的教师—学生模式向“多对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导师制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实施方法提供了经验支撑。
关键词:医学院校;导师小组制;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27-02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被牛津人自豪的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因其可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万方等数据库,“医学+导师制”的文献数量达952篇,但有关导师制实施模式的探索并不多。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及省内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导师制,但需要考虑导师制实施阶段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基础与临床专业导师相结合等问题,因此导师小组制对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目前主要的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1.苏宁(2009)[1]及马磊(2014)[2]等研究分析,有的医学院校在高年级如大四大五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认知能力,导师制主要在实习阶段实施较为可行。但实际上存在多数学生等学习完基础医学知识以后,就已经开始面临继续升学以及就业的压力,学生很难以静下心来开展课题的研究。而且,倘若导师指导的课题方向与学生意愿不相符,未等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就已经有了自我放弃的念想,则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专业能力的提升。
2.孙琳(2012)[3]等研究分析,有的高校导师制的实施为分阶段的双导师制: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带教学习,由任教基础的教师担任。第二阶段为临床课程带教学习,由临床带教的教师担任。两个阶段的教师分开带教,在各自阶段都有相关教师指导学习。虽然在不同阶段都有教师的带教指导,但是不同阶段的带教教师研究方向、课题不尽相同,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热情高、接受能力强,对基础教师研究方向可能会感兴趣,但是,等真正开始进入研究学习第一阶段课题的时候,就出现需要更换导师、更换课题的情况,这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兴趣都存在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提高与进步。
3.顾潍文(2015年)、张生芹(2016年)等研究分析认为,开展导师团队或小组制,强化责任分配制度,在导师之间进行优化,使教学模块化,在学生成长成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契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培养,对医学生长期培养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目前各个医学院校对本科生导师制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对医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仍然存在导师制实施时间、基础与临床导师的衔接面、导师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医学生导师制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二、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小组制的必要性
针对医学专业本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师小组制度的必要性。导师小组制在理论层面,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为提升医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揭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实践层面,构建以医学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导师小组制的“多对一”的教师—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目前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况,暴露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院校,他们的培养过程包括校内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这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他们的学习任务也不尽相同,如何才能更好的将基础学习阶段和临床阶段更好的结合则需要更多的探索。让两个阶段的创新能力做一个承前启后的结合也就至关重要了。除此之外,教师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递增,导致了师生比例增加,教师对每个学生分配的相对精力也就减少了,学生欠缺教师引导,再加上医学生学业相对繁重,欠缺自我分配学习的意识,在本科不同阶段拥有相同导师,可有效提高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对医学生实施导师小组制,是必不可少的。参与导师小组制的同一团队教师,其研究方式、研究课题、研究方向之间具有相关性,可有效避免学生对一个课题还未深入便需放弃的问题,这也符合医学研究长期性的特点。
三、导师小组制的测评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鉴别、整理与“本科生+导师制”相关的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导师小组制的认识。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通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相应信息。进行文献分析时可以从大量的文档中寻找到有效信息点。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万方等数据库,“医学+导师制”的文献数量达952篇。通过检索的文献,将文献进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等,得到医学导师小组织相关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逻辑推理与比较分析法。拟通过导师制实施模式比较,分析不同创新人才导师制实施模式优缺点,采用逻辑推理法构建以医学问题为导向的导师小组制实施模式的构建方法。将学生随机分为A、B、C、D三组,A组无导师参与指导,B组仅分配临床导师,C组仅分配基础导师,D组实施导师小组制,通过分析比较四组学生在本科五年时间中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获奖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进行综合排序。运用逻辑推理法,根据现实材料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3.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方法。拟采用实践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对A、B、C、D四个组别学生中的典型情况及典型情境,分析典型案例中各个组别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探索导师小组制的培养模式,实践验证导师小组制实施效果,并归纳、总结形成理论观点。
四、导师的考评方法
通过质量评估及绩效考核机制,对导师小组制导师进行考核。通过观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考核导师对学生在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考核综合能力的提升,避免“高分低能”情况的发生。导师小组制的考核要综合考核整个导师队伍的情况,依据导师队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依据各个导师研究方向,对科研前景及学生前景及时分析观察。通过师生互评机制,进一步加深师生情况了解,及时双向督导师生。
五、结语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将导师小组制培养模式纳入到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中,探索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医学创新人才导师小组制实施模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种培养模式在今后医学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中定能发挥其积极性,有助于多种培养方式的形成,达到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苏宁,孙延平,徐昕昀.临床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6):17-19.
[2]马磊,赵旭.本科生临床实习施行导师制的研究概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87-88.
[3]孙琳,王健.双导师制与医学高等护理教育[J].考试周刊,2012,(77):174.
- 上一篇: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9/3/20
- 下一篇:广西特色旅游现状研究 20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