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9-10 16:00:14      点击:

[摘 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观。他建构的全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肯定了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了人、教育和环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点明了实践的最终目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具有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民族地区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明确实践的核心地位,通过民族项目进课堂、以赛促教、成果导向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来完善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民族地区;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艺术学院“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与模式研究”(2020JGY31)

[作者简介] 张倩湄(1988—),女,河南焦作人,博士,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8-0030-04    [收稿日期] 2021-01-19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克思曾高度赞扬他“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1] (P222)。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却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依然不够彻底,其对实践的理解仍旧是片面的,所以未能产生科学的实践观。因此,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马克思在《提纲》中多次提到“实践”这一概念,从此“实践”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根本立足点之一,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直至今日,《提纲》中所蕴含的深厚哲理和科学的实践观仍旧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体现的实践观主要有两种理论来源,一种是黑格尔的实践思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实践思想,认为劳动是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肯定了实践的能动作用。在《提纲》中,马克思把理论看作了实践的一种品质和一个环节,进而确立了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地位,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统一。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的最高水平,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旧存在着很强的局限性,因此在《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以往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观,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实践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就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象和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 (P133)由此可以看出,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没有将人的活动看作是客观的活动,没有认识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人是通过改变世界的过程来认识世界的,也就是说物质虽然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但意识的能动性也不可忽视,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受制于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客观世界,人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客观世界,从而达到人的目的和需求。因此,“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3] (P76)。通过实践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也确立了实践的核心地位。关于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也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不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提纲》中强调了要正确认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5]在此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义学说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看法,这种观点片面的看到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且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现实。这种学说忽视了人、环境与教育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作为教育者的人也会改变教育本身。正如《提纲》中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所以无论是改变环境还是教育的作用都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来完成,所以人是通过实践来改变环境,又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提升,进而提高了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所以说,人们是通过实践来完成客观世界改造和主观世界改造的统一,也进一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最后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实践的目的,正如《提纲》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思想和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

二、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是我国从内部变革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是国家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随着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此状则是更为严峻。面对国内创新创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更是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建立适切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深化民族区域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然而目前在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结构先天性不足

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区域,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身环境的恶劣以及受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影响较弱,经济发展程度低,大中型企业比较少,国有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多为资源导向型产业,但经济效益差,生产技术落后,缺乏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自主产业[8]。在这种外部环境下,民族地区高校还面临着起步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清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这些情况共同造成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结构不足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在学生培养模式中,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仍旧未能将双创能力培养全面纳入教育发展结构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仍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也造成了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

(二)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民族地区高校在设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会大量参考东部发达地区的模式和经验,这种学习和借鉴在早期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期,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顺利的帮助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从无到有的建立起了自己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我国双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照搬发达地区经验的做法也造成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忽视了自身所在地区的客观环境和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当民族地区高校跟发达地区高校以同样的模式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时候,民族地区高校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同时也未能合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秀资源,这种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更是进一步凸显了民族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劣势。

(三)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匮乏与师资力量薄弱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面临着自身教学资源匮乏与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也是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加速激发市场潜力,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双创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造成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民族地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项内容,在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不够重视。然而事实上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力与理念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拓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放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并非是要求他们在校期间或者毕业之际就马上进行创业行动,这种创业教育的影响可能在多年之后仍然会产生无法估量的效果[9]。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说,民族地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缺乏合理的扶持政策和正向引导,在民族地区高校创业院区的建设中,也大都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让这些双创教学资源发挥作用。在高校教师的培养上,民族地区高校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高校老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情况也进一步限制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对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坚持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具体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行为导向确切来说是一种指导思想,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论述的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一样,行为导向要求学生和老师通过交流合作,共同创造一种社会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又作用于这样一种具体情境。正如德国职业教育学者T.TRAM所讲的:“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这一途径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 10 ]项目化教育正是一种典型的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在项目中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知识,也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更体现了《提纲》中人、教育和环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在双创教育中更应当坚持地方民族项目进课堂,民族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资源,本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民族地区高校更应挖掘民族资源,传播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民族项目进课堂,以项目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到实践中调研,学习和推进本土民族文化研究,通过艺术化手法,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接力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种灵活应用,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又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体现了人的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二)坚持以赛促教

高校学生作为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毕竟有限,因此引导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参与双创专业赛事就显得尤为重要,把赛事引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几个好处,一是通过赛事搭建不同高校之间交流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二是可以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让教师更多跟进与关注学科前沿发展;三是获奖的学生带动影响,会让更多学生加入比赛队伍,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学生素质与水平也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一直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赛事中的实践不仅仅是锻炼了学生,对高校教师也是一种提升,教师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环境。马克思在《提纲》中也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想要检验学生和老师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提升,实践是一种最好的验证方法,专业赛事作为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检验方法,就体现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坚持成果导向教学方法

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当明确学习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在《提纲》中表明了实践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成果验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成果验收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创业的意义和改变世界的成就感。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通过成果验收可以让对创新创业实践怀有顾虑的学生看到实践的意义,也可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为了顺利的让学生在双创教育教学过程中达成理想的学习成果,我们应当坚持成果导向教学法,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11 ]。成果导向教育可以通过对学习成果的确定和验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通过对实践成果的确定和重视,来改进实践过程的实施,这种反向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实践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马克思在《提纲》中围绕着实践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构建了全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真理解并深刻把握《提纲》中的实践观,对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人、环境和教育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改變世界等哲学思想都可以帮助民族地区高校更好的开展双创教育,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

[4]朱珏华.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素质教育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7):77-80.

[5]Rothwell R.Zegveld W.Innovation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Firm[M].London:Frances Printer,1982.

[6]严家宝.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2(9):20-21.

[7]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8]陈艳玲.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失误及启示[J].理论导刊,2009(5):29-30+33.

[9]李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6):29-35.

[10]苏桂宏.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J].大观周刊,2011(30):69-70.

[11]廖航,喻学林.人与环境、教育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4):63-65.

Research on the Improving Path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 Stud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s on Feuerbach

ZHANG Qian-m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angxi Arts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

Abstract: In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 of practice, constructed a brand-new materialist world outlook, affirmed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man in practice, pointed out the dialectical and un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ultimate goal of practice. The practice view in Theses on Feuerbach by Marx has an enlightening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should clarify the core position of practice, perfect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multiple ways(e.g. introducing ethnic project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promoting teaching by competition, and adopting outcom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Theses on Feuerbach;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