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10-13 16:19:49      点击:

金琳

[摘 要] 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重要依据。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建设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引领,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为主体,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为路径,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为服务,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保障的五位一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体系。以期该框架能够指导和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和推进。

[关键词] 新文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框架建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专项“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研究”(20CWJZ51)

[作者简介] 金 琳(1983—),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烟台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3-0117-04    [收稿日期] 2021-03-11

一、引言

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便捷,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给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多次作出指示,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继新工科之后出现的新文科建设,是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提出来的[3]。新文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协同共享、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及深度融合[4]。新文科建设的提出要求重新考虑外语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战略核心和价值导向[5],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受众覆盖面广、教学时间长、影响力大。国家提出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应以课程为载体,将英语综合能力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构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明确这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明确其思政教育的目标,明确引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内涵;“如何培养人”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知识传授中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为谁培养人”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如何评价与评估思政教育的成效,是否达成了既定的思政教育目标。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框架构建。

(一)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引领

为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必须明确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的思政教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虽然也会或多或少地根据自己对单元主题和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存在零散性、片面性、随机性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应该让教师在授课时有章可循,才能保证思政教育长期、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纲要,里面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团队应该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和人文内涵,将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与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使其既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养、文化涵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發展,从源头上保证大学英语课程将语言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二)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主体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学团队应集体备课,细致地研究教材,挖掘单元主题、词汇、课文篇章甚至是练习中的思政元素和要点,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补充。以词汇为例,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重点词汇能够在英文版的党政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找到。如果从中选取例句,既能增加例子的新颖度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达到思政教育目标,将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自然地相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思政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应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将“课程”与“思政”自然地融合,而不是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单纯地为了“思政”而“思政”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事倍功半。

2.每个教学单元应明确核心的价值目标和人文内涵,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应该在核心价值目标和人文内涵的指引下,呈现整体化和系统化,不能片面化和碎片化。

3.思政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动态建设,教学团队应实时把握时政热点、社会新闻,充分利用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平台上丰富的思政资源,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是框架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丰富新颖的思政教学内容,能够保证思政教育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三)以“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为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思政教学内容的内化程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绝不能单一化、机械化,而应该多样化、灵活化。总的来说,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实施策略。

1.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线下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多模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产出导向法、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将思政内容融入语言教学。课堂活动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可以组织辩论、角色扮演、小组分工合作等活动,不断地给学生增加挑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内化思政教育内容。然而,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线下课堂。现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U校园、WE Learn、云班课、超星、批改网等网络平台以及各类英语学习公众号和App,同时辅助外研社UMOOC,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堂。

2.开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要植根于课堂,也要拓展到课外的“第二课堂”。课外,学校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以“思政”为主题的外语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以时事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等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翻译比赛,组织“思政”主题的英语角,定期举办听讲座、学习交流等思政教育的活动等,构建校园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环境。

(四)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为服务

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考核和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笔者在梳理文献时发现,目前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考核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少之又少。很多高校虽然进行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是考核和评价仍旧沿用长期以来的期末考试闭卷的形式,总成绩由卷面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按照比例量化。过程性评价一般也主要基于学生的出勤、作业、测验、课堂表现,比较单一和死板,“课程思政”的内容很难在考核和评价中体现,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推进和落实。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应该构建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可以采取系部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地考查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教学方法及课堂效果等;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主体参与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行、诚信、课堂表现等考核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政素质和文化素养;学生则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组评的方式对自己以及他人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升,不断提高思辨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文化知识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出一个既注重知识教育、又体现思政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有效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反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建设,有利于实施策略的改进和调整。

(五)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为保障

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实施策略和考核评价,教师一直参与到方方面面,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践者和引导者。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6月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实践,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平时主动了解国内国外的政治与经济策略,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熟知中国文化和人文内涵;再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教学水平和能力,通過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学单位还应定期组织讲座、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相互听课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尝试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框架为(如图1):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采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并构建“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在整个框架中,教学团队作为设计者和实践者,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该框架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内容主体、策略路径、考核评价服务和教学团队保障五位一体,能够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更具有相关性,更加系统化。

三、结语

国家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和思路,为外语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应加快改革步伐,转变教学理念,更新课程设置,力图培养英语综合能力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外语人才。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应该持续坚持下去,全面强化制度体系化、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0-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content_

5517606.htm.

[3]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0(2):19-22.

[4]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5]姜智彬.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定位[N].社会科学报,2019-04-04.

Study on the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JIN Lin

(Yant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Abstract: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nd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 five-in-one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guide,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body, with the teaching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path, with the teaching effec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service, and with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guarantee. It is hoped that this framework can guide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