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9-14 16:47:36      点击:

杨军 孙长江 陈泉衫

[摘 要] 针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并创建了“专题精讲—兴趣牵引—课程思政—课堂开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在该模式下进行了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运用,给出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大學生的综合国防素质。为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军事理论;多维度;立体化;创新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高校‘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2020013JXGG)

[作者简介] 杨 军(1962—),男,辽宁沈阳人,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航空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58-05    [收稿日期] 2020-12-21

2019年8月,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1],明确了“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给出了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的课程定位。由于“军事理论”课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围绕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展开了多方位的研讨[2-6]。笔者根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尝试以教学模式创新为牵引进行课程建设。

一、“军事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对“军事理论”课认识不足

尽管“军事理论”是国家法律强制要求在各高校各专业开展的一门具有国防教育性质的课程,但是其地位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有些高校认为普通高校不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地方,对开展好“军事理论”课教学认识不足且重视不够,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学能力等保障不到位,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2.有些高校的“军事理论”课仍由非专业教师来承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素养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军事理论”课培训和部队院校教学经历,对“军事理论”课整体架构和理论体系缺少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在课堂授课时存在知识盲点,难以进行课堂引导和知识延伸。这就导致学生的听课热情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不佳。

3.由于“军事理论”课一般安排在大一,有些学生认为该课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学习的动机也仅仅是为了取得相关的学分,只需要将知识点记住就能应付考试。这些功利心理和认知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原有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大纲的要求

按照旧大纲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其教学模式、方法运用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与新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的问题。军事理论教学主要以“合堂+视频”课堂教学为主,尽管有些学校的教学能够辅以电教手段,但仍然是“电教灌输”。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过去的教学模式只是单纯地强调学生简单的理论学习,真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堂教学活动偏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较多的关注,忽视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军事理论”课在形式上便失去了课程原本的吸引力,更难以达到学生在自然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素养的同时,还能愉快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效果。

2.无法解决“军事理论”课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新大纲中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复杂多样、推陈出新,涵盖了政、史、天、地、法、科、文、经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且各学科高度集成、综合、交叉和高技术密集,综合育人功能强,在培养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的作用方面无可替代。但是该课程涉及的领域内容多而学时少,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授课模式,军事理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将无法达成短时间内高效拓展学生军事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构成教学系统诸要素的组合方式。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集合,但又不是简单的堆砌。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对师生活动具有不同的安排,即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建立后便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章法。“军事理论”课程的独特性客观地要求新时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应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其特色的创新模式。因此,“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创新有着其独特的内涵和内容。

(二)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

“军事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来解决。然而改革和创新不是盲目的,只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助于认清改革与创新的实质和方向。因此,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素养养成)的指引下,研究并探索符合“军事理论”课程特点和适应新大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最有价值的内容体系,且着眼各要素间的相互匹配,才能破解课程教学的关键和难点问题,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整体跃升。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根据新大纲的总体要求,围绕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提升,研究并创建了“军事理论”课的“专题精讲—兴趣牵引—课程思政—课堂开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内含教学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学条件、教学活动实现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等基本要素。其教学内容如何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基于该教学模式之下明确并实现的。因此,在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应探讨适用于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及课程的考核机制(含试题库的构建)等,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现

1.专题精讲。课程教学设置坚持课堂教学和教师面授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家安全、现代战争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力争课堂教学概念“准”、原理“透”和案例“新”。

“军事理论”课程总课时36学时。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综合国防素质。据此,将教学内容设计为5个模块21个专题。其中,中国国防模块设置5个专题(每个专题2学时);国家安全模块设置3个专题(1专题2学时,2和3专题各2学时或3学时);军事思想模块设置4个专题(1和2专题各1学时,3和4专题各2学时);现代战争模块设置4个专题(1和2专题各1学时,3和4专题各2学时);信息化装备模块设置5个专题(1—5专题各2学时,其中4和5专题占课外学时),如图1所示。其中,二中1、三中1和2、四中1和2、五中1、4和5共8个专题可以线上或线下实施教学。综上,线下13个课堂必讲专题对应26—28学时,其余8—10学时可灵活用于线下或课堂开放授课。

每个专题相对完整且专题内容之间基本独立,但有些模块之间(如四和五)内容可能存在交叉,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重复。另外,多名教师也可能讲授同一模块内容,因此,教研室安排教师集体备课。在专题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课程的主体内容和特色,重点把握新大纲中的必讲知识点(可适当拓展)。教师在精讲过程中,一是贯彻“兴趣牵引”和“课程思政”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接受授课内容的效率;二是要采用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三是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着眼教学效果;四是注重“学习方法引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课内学习,还要学会课外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2.兴趣牵引。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具有驱动力的作用。军事理论教学如果依据传统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其产生浪费时间等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兴趣、激发思考”为牵引,实施课程教学。

(1)从与学生生活与成长相关的话题中找到共鸣点。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衔接,从与学生切身生活与成长相关的话题中找到共鸣点。如在首堂课上以抛锚式的教学方法开篇,提出“为什么国家把‘军事理论课增设为所有文科、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国家安全与大学生是否息息相关?”等问题。教师可设计出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锚”,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探求、学习课程的意愿,达到“以正合,以奇胜”的教学目的。

(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催生兴奋点。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学中将学生关注的最新的政治、军事热点话题引入课堂,可催生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教师要善于与时俱进,知识更新,使相关的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和调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强烈兴趣与欲望。例如,在讲授国家安全形势专题时,把威胁我国安全的难点、焦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和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

(3)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增加出彩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合理引入战例式、启发式、比较式、研讨式、问题式、情感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出彩点,达到引人入胜的课堂效果。军事课所特有的战例教学法是最适合,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军事理论”开课第一讲就可以通过“朝鲜战争”这一经典战例拉开序幕。首先通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真实战争场景的回顾,让学生体验中国参战这一关键历史时刻,国家领袖是如何做出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的,真正从内心深处引发他们对国防的关注。又如,抗美援朝战役的胜利,虽然有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的巨大作用,但是不可忽视志愿军战斗意志对战争结局的重要影响,此时情感式教学应是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深情描述志愿军被冻死的壮烈场面,“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被载入军史。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前辈们的牺牲精神和今天国家安宁的来之不易,达到更好的感染效果。再如,在对国际上局部战争的分析学习中,应用情境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战争场景或者氛围中,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不再感觉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与己无关。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法来增加教学活力,对各个历史时期军歌的介绍和演唱,使学生们唱出了情怀和激情,并加深了对我军不同时期军事思想的理解。

3.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因此,要厘清课程思政的含义,将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理论课程。

(1)厘清课程思政的含义。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说是将德育的若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措施。“军事理论”课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为“军事理论”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提供了契机。“军事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白:虽然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但应该记住忘战必危,爱国主义是每一名中国人应该有的品质。大力弘扬人民军队的英烈精神、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学生的英雄情怀、社会责任和国防观念,这是“军事理论”课进行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所在。

(2)将“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理论课程。如何充分挖掘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是教师要研究的问题。一是课堂上要引发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中国目前所处的世界战略环境是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有没有国家意识?能不能为国而战?……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引发大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教师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及安全威胁传递给大学生,使他们时刻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认识到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强大的祖国和军队在为你守护;战争来临时,每个人都不可能幸免,都必须为赢得胜利做出努力;能从内心深处呐喊出:祖国强大,有我!国家安全,有我!二是在每个专题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基调。在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和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一系列的战争,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民族英雄。因此,弘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懼生死的良好品质恰逢其时。在学习中国国防模块时,通过学习国防历史,让学生领会中华民族经历的艰难岁月,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感悟今日之美好;学习国家安全模块时,让学生对国际局势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清醒的认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军事思想模块时,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卫我中华的雄心壮志;学习现代战争模块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和发展历程,树立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学习信息化装备模块时,选取新军事革命和我国的高技术、高尖端武器装备等内容进行专题精讲,介绍信息化装备对现代作战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高科技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課堂开放。单一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形式难以将知识深入学生的心灵,因此,要把“军事理论”课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堂拓展、平台开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教学。

(1)专家讲座。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前沿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带到学校,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领悟、理解和学习专家所讲授的知识,感受名人名家的学术风范。例如,在讲授“国家安全形势”模块内容时,可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作“主动作为,加强管控,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的专题报告,时间2学时。专家在精彩讲授之后,可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

(2)参观见学。教学模式还应配套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军事教育活动,通过“听、说、看、做”,达到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让学生走出校门,利用4—8个学时(节假日或寒暑假时间)到相关的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实验室等地参观见学,开展国防和军事科技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期间可以请科学家、战斗英雄现场授课或做报告,用鲜活的事例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爱国心、报国志和奉献精神,增强军事理论教学成效。

(3)构建课外网络学习平台。开拓军事理论网络教育新平台,主要包括“慕课”课程平台、精品课堂教学平台、参考教材平台和基于微课的经典案例(战例)平台及教师与学生长期互动平台等。由此,教师能够借助新的手段,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武装学生。

一是引导学生从网络平台充分获取军事理论知识。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强时效性能够缓解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我国国防部网、中国军网等网络终端既有军事新闻和军事知识,又有战例研究和热点分析,信息量大、更新快,是大学生学习军事、了解国防的课外主渠道;通过环球网等收集各国军事动态、信息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军事理论教学领域。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时间从有限的几十个学时扩展到课堂之外的任何时间,学习的空间也从教室扩展到了所有网络终端。二是构建军事理论“慕课”课程教学平台。把基于“慕课”的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运用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结合。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如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可反复观看视频学习,直到理解为止,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模式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学校为师生提供“智慧树”“雨课堂”等网络在线课程,将军事理论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课程学习两个部分,通常情况下,以面对面课堂授课为主,“慕课”的学习并不统一组织线上授课,由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主要用于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等。学生通过“慕课”,可以对一些优秀军事理论课件、名师授课视频、以军事为题材的微课等进行共享。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很好地弥补了单一学校师资力量的欠缺,便于师生、生生互动。

四、结语

本文构建的教学模式从多个层面选择教学内容,从多个维度选择教学方法,以线下课堂与线上“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环境的立体化。以教师的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由无趣到有趣,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课内、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验证了该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该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能够真正将军事文化浸入骨髓、将爱国精神融入心灵、将国防知识刻入脑海、将奋斗意识注入肌体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2019-01-18)[2020-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2]刘卫东,吴福初.基于MOOC的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变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50-251.

[3]杨九东.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9(7):58-60.

[4]李玲.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手段创新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9):220-221.

[5]刘俊杰.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部学刊,2020(8):92-94.

[6]绪道恒.戎岩.“课程思政”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J].文教资料.2020(15):166-167.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and Stereoscopic Teaching Model: Taking the Course of Military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YANG Jun, SUN Chang-jiang, CHEN Quan-shan

(School of Avi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Guangdong 519088,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the course of Military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we studied and created a multidimensional and stereoscopic teaching model of “special subject lectures — interest trac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open classroom”, which combines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Under this model, the course content is optimized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re creatively applie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methods of this teaching model are given, and the core goal of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has been achieved. It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efens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ilitary Theory; multidimensional; stereoscopic;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