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李加好 牛漫兰 李强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课程思政”的具体操作策略和考核评价标准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以“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就当前“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如何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元素;教学过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合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构造地质学”(KCSZ2020011);2018年度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JS2018JYRW0192);2019年度安徽省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发挥党支部政治作用,服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以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为例”(2019JYXM0038)
[作者简介] 李加好(1987—),男,安徽临泉人,理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牛漫兰(1972—),女,陕西凤县人,理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入选中共教育部党组首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主要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研究;李 强(1970—),男,安徽怀远人,学士,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4-0121-04 [收稿日期] 2021-02-28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从此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拉开帷幕。目前国内各高校“课程思政”均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操作策略。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最重要的“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讲述组成地壳的岩石在应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阐述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的學科。它是一门高度综合集成的基础科学,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元素。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浅谈“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程思政”实践环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定位不清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它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而不是具体课程。目前,部分老师仍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混为一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而专业课只需传授专业知识即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主渠道作用,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里明确指出了专业课同样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高校能否“立德树人”,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环节“浮于表面”
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割裂的,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在专业知识讲授课时,突然切换到思想政治教育,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些哲学观点等进行机械式的空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与专业课泾渭分明,割裂开来,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适得其反。还有一部分教师,肤浅地认为在专业课中挖掘出几个思想政治元素,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一下,就是“课程思政”了,并没有把“课程思政”理解成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上实现有机统一,并且需要在课前认真准备,做好教学设计。
这些教师没能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科任课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或者是认为专业课课时紧张,没时间讲授“课程思政”内容,对“课程思政”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参与。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各高校“课程思政”均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国内很多高校陆续开展了一些“课程思政”的比赛,说课、讲课、教改项目立项等,虽有各自评定的标准,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其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吸收效果如何衡量,如何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仍需不断探索完善。
二、“构造地质学”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
(一)构造地质学发展过程中地学人物的挖掘
伴随着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涌现出一系列的讲奉献、有担当、有作为的构造地质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构造学派:张伯声提出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黄汲清提出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张文佑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陈国达的“地洼说”;马杏垣提出了“解析构造学”等。挖掘这些著名地学人物,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不屈不挠和热爱祖国的精神,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的科研理念,怀揣梦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更易于加深学生对地学的理解和地学“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对“构造地质学”的思想政治建设尤为重要。
(二)哲学观点的挖掘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构造的成因机制、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作为地质学的主要二级学科之一,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观点。
地质构造是地质演化至今的一个画卷,并且是一个残缺的画卷。构造地质学家的任务就是从现状重塑原型,从现今反推演化。任何构造总是与其他相关构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不同时期的构造又可以复合、叠加、置换和继承,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和“联系”观点。
关于构造运动过程,曾出现过均变论和灾变论之争。均变论认为地质过程是连续的、渐变的,地质变化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而灾变论则认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巨大的灾变事件,而地质运动是由这些突发性的重大地质事件驱动的。事实上,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中,的确表现出宁静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特征,但无论是宁静期还是活跃期,在其时间尺度以内又都各自表现出平静与活跃交替的特征[3]。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中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体现出了相对静止绝对运动的哲学思想。
应力—应变曲线中,当应力超过屈服应力这一临界点时,会从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转变为永久的不可恢复变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实践中,像上述的哲学观点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将学科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从哲学角度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大有益处[3]。
(三)实践环节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它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应用。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进一步帮助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论成为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或过程,更易于掌握和记忆。同时在实践环节中有很多思想政治元素值得挖掘,实践中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学生人格塑造树立了榜样,是塑造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构造地质实验中制图及对形变参数等测量、推算,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积累职业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严谨的学风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原创意识;组织学生游览当地地学遗迹,探讨地学遗迹产生的地质背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习中游览地质风景区,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发挥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身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前线,与学生直接接触,其能否发挥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是将立德樹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此,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知识丰富、业务优良,而且要政治过硬,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理念、内涵和要义,深刻认识到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都须具有育人功能,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并在课堂以灵活的方式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才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好“三全育人”大格局[4]。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引起学生的共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但在话题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格局变迁、时代背景等因素,以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性思考能力,学会辩证批判地看待问题。通过讲授地学名人成长成才故事助力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利用多元育人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最新的优秀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追求创新和卓越的科研精神。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发挥人文资源的育人功能,推动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是教育的骨架,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为此,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点、主要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编制“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应建立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规范,明确德育元素及其内涵,使课程育人目标更加清晰、具体[5]。根据“构造地质学”的专业课特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深入挖掘每一章节内的思想政治元素,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使其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在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想政治育人目标,并将其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中。
(三)合理规划教材,引入思想政治元素
当前,大部分课程教材以专业教育为主,忽视或缺少思想政治元素内容。因此授课教师要加强教材的审核、规范教材的选用,将教材作为有机融入国家意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5]。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政治素材的积累,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与专业教育高度契合的名人轶事、典型故事和新闻热点等提炼成思想政治典型案例,编辑成补充材料,供学生使用,并逐步纳入正式教材出版计划,从而使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实现“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6]。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方面,要能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寓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课程内容方面,要能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与道德教育等内容,形成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思想政治元素丰富,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深入挖掘课程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作业点评等教学过程,提高教书与育人的融合度。
教学效果方面,要做到润物无声,其成效在于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因此,其考核不宜采用传统的知识性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考试,而应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相匹配,以“隐性考核”为思路,将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考核以“融盐入汤”式的方法,细腻无形地融于专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之中[7]。可以借由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或课后作业,考查学生对不同思想政治维度的理解与接受度;在期末考试中,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开放性考题中等。
四、結语
本文仅以“构造地质学”为例,浅谈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如何凝练该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怎样融入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虽然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课程具有各自的特点,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但只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的改革初衷和内在要求,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思想政治教学大纲,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王岸,袁爱华.构造地质学哲学思维探讨与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11(2):10-13.
[4]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5]盛鹏飞.地学课程思政内容探索与建设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0(3):56-59.
[6]王浩铮,范存辉,陈曦,等.“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J].科教文汇,2020(2):70-71.
[7]杜震宇,张美玲,芳乔.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学科与课程建设,2020(7):70-7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Structural Geology as an Example
LI Jia-hao, NIU Man-lan, LI Qia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How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t present, the specific operational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aking the course of Structural Ge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how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also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teaching process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一流课程”中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 2021/11/1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基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 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