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0期·基于CMA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财务类课程教改探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0期·基于CMA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财务类课程教改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0 13:25:18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李犀珺

[关键词] CMA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87-04 [收稿日期] 2021-07-12

引言

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组2020年6月发布的《管理会计调研报告及案例(第四辑)》指出:面对疫情影响,企业普遍更加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将当前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困难转化为进一步提升管理会计的内生动力,有效运用管理会计加强与改进企业管理以对冲疫情影响,初步形成了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生动局面。

传统财务教学追求如何教会学生正确做账、报税和出报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再是当代财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和财务机器人的运用已经对传统财务会计岗位形成严重冲击。海尔公司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从事基础财务会计工作的财务人员由1800人降到260人,裁员率达到85%。财务机器人推出后,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将逐步被财务会计机器人所替代,企业人工成本将随之缩减,尤其是最终节省的财务会计人工成本可高达90%以上;在有效提高财务会计报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还可将财务会计服务企业及社会的周工作时间延长到7×24小时,大幅度优化财务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水平。

在我国,至今为止并不缺少传统的会计服务人才及相应的资格考试,缺少的是相对成熟的管理会计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及其相应的资格考试。为此必须顺应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基于CMA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财务类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财务类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意识到只会正确做账和报税的财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其更希望财务能发挥预警功能合理保证企业不面临致命性的风险,期盼财务能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的决策而助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所以,企业近几年来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及要求,各高职院校为获取更多的生均经费拨款及学费收入,不仅没有及时进行专业建设的转型升级以提高内涵发展水平,相反还在不断扩招财务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从而更加助长各类普通高校和院校泡沫式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适业难等问题。

(一)财务类各子专业技术区分不明确

很多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目前同时开设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统计等财务类专业,但不论是教师编写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学生学习攻读相关专业知识,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即“怎么财务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方法都差不多”。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更是很少脱离“照本宣科”的传统方式,教师多年不变教学内容,学生考试顺利过关,始终不能跳出“高分低能”的怪圈,导致很多所谓专业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客观地说,有的基础课程确实是各相近专业都需要开设,但同一门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及不同深浅度的要求。各专业开设课程的主攻方向不明确,一方面难以培养出有差别的最能适应岗位需要的专才,一方面使相关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毕业后到底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给人以似乎应聘任何财务岗位都可以却又心生任何岗位都难以深入适应的恐慌,这与学校要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办学初衷明显相悖。

(二)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能力相差甚远

由于财务岗位在企业中属于机密岗位,学生的到企业实习很难接触到财务核心数据,实习期间多做的是一些文秘工作,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实践转化,会考试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企业也因此得不到所需人才,从而形成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认为财务类专业难就业,毕业后选择从事财务类本专业岗位就业的学生较少。为改变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偏向纯理论教学的弊端,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各职业学院积极引入实践教学,教育部门持续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以期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办学目标。各高职院校也为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建立了各种各样实训室,试图达到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但盲目建立各类实训室的副作用也随之而来。且不说各校之间重复投资形成资源占用及闲置浪费的问题,仅就因实训室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及科学论证导致的建成之日便是落伍之时的现象,就很值得各个方面深思。加之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实训教学的内容及方式同企业所需相脱节,学生会的与企业需要的技能出现错位,导致实训教学的投入产出效率大打折扣。

(三)缺乏培养学生探索前沿化国际化技能的意识

高職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是教授课本知识,受课时量的限制及追求完成课本内容教学的影响,教师补充课外的内容极少,多数教师的实训课主要是根据学校实训条件和寻找可行性较强的活动来设计实训内容,缺乏对学科前沿知识及企业需求技能的深入分析介绍,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危机感、进取心。此外,因为经济类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新技能,大都为国外成果,受高职院校学生双语素质较弱及多数专业课教师英文教学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尝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难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寻找最新知识的意识,普遍满足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能应付专业课程考试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久而久之,使教学师生双方都在“温水煮青蛙”中丧失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

(四)盲目引导专业学生考取资格证书

根据就业招聘情况调查,对应聘财务类岗位的求职人员,招聘单位几乎都强调须具有从事财务工作经历的要求,这对于刚出校园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是很不利的。同时,从高职院校的招收情况来看,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弱于普通高校学生,为提高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入职率,高职院校通常会建议学生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应该说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证书来证明学生的能力,但也往往也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错误地认为只要取得各类财务资格证就不愁顺利入职就业的问题,于是便纷纷热衷于参加各类资格证的报考,不仅因此增加报考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因为缺乏对考证的科学规划和选择,哪个证书好考就考什么,单纯追求证书数量而不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需要报考证书,导致学生求职简历内容虽然丰富,多个证书不能满足入职就业需求的无奈状况。

二、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基于CMA人才培养模式的财务类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财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要在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前提下,转变观念、完善管理服務措施,积极推进基于CMA人才培养模式的财务类课程教学改革。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CMA的知识体系中涵盖了这些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我国已经开始引入先进的CMA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引进开办了初中高级别的管理会计师证考试,但无论是考试内容和科目设置及组织方式,都主要是对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的模仿,仍然存在缺乏对该考试方法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问题。

(一)客观看待CMA人才培养模式之利弊,增强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针对性

CMA人才培养模式,是多角度、立体化的将专业技能知识、职业道德素养、文化水平、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为一体,不单纯只是训练学生的某项技能或只是教授书本知识,其通过讨论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个实际财务问题发生时应该如何思考和寻找解决措施,真正做到灵活的学习管理的知识。

为什么CMA考试在国内越来越热?主要原因有三:一是CMA考试国际认可度比较高,CMA考试是由美国IMA协会(成立于1919年)创立,并与国际注册会计师和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三个证书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证书,目前被全球140多个国家认可;二是每年IMA协会定期进行薪资调查以了解CMA证书在全球的认可度,根据最新调查CMA持证人的职业规划更符合公司需求经过调查,CMA持证者比非持证者平均年收入高出67%,这也变相的说明CMA考试的知识结构符合社会需求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规划;三是CMA知识更侧重于快速解决问题,例如企业生产经营中经常要做一个产品,企业应该选择自制还是外购、企业想要增加销售额是应该要选择涨价还是降价、面对某个部门提出要购买一个新设备到底是否应该批准等,这些情境都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经常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但是传统高职院校的财务类专业教育却很少涉及。

(二)借鉴先进CMA教学理念,结合企业需求重构财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市场需求,由财务类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导向及教学标准,从根本上改变财务类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迷茫,科学引导财务类专业课教师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有所侧重地教授专业知识和组织实施实训教学。在深入研究把握CMA知识结构框架及教学课程设计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财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案、考核评价方案,既保持开设课程的逻辑性,又注意融入企业对各专业对应岗位人才的技能需求,通过系统科学、开放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把零散有关的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起来,并打通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途径,避免学生为学习而学习及边学边忘,帮助学生建立未来职业生涯的知识体系和筑牢入职就业的技能基础,彻底改变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只能从事非本专业岗位工作或所学非所用、所用技不适的被动发展状况。

(三)设计校企双考评教学系统,全面考评学生专业技术与能力

职业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经过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学生,毕业即可直接入职上岗,最大的短板也在于多数职业院校模仿普通高校或普通中学办学教学带来的产教脱节。受创新观念和教学思维的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的财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与能力仍同企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了缩短这种供需差距,让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实际需求更加吻合,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联合办学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校企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双向交流,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及产教实质性融合;一方面在坚持合作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教学标准制的同时,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到校参加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考核,随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联合办学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对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定期组织财经社会热点讨论,培养学生自我适应社会意识和能力

高职院校除要坚持举办各类形式报告会及学生关注的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以促进学生自然融入社会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的作用,支持各类社团每周分类组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研讨,并邀请相关专家和任课教师到场指导和点评,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及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参与社团学习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为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业教师群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增强改革发展意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兴则学校兴、教师强则专业强、技能优则学生就业优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紧扣市场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从模仿或追赶普通高校发展的错误办学思维中解脱出来,举办社会需求、学生期盼和职校具有比较优势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不仅专业的开办及课程的设置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而且必须依靠一支政治素质高和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来支撑特色专业建设、适用技能人才培养。但因为高职院校定编有限、转型教师专业能力不适应、专任教师流动不畅及受相关招聘政策的限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所需的高素质专任教师,除应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加大从企业选聘比例以扩大专业教师增量外,还要通过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存量的方式予以解决,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尤其是要下大力督促或激励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下农村服务锻炼(包括院校有计划选派、教师个人假期到企业兼职服务、教师陪同实习学生到企业参与管理服务等),一方面在帮助企业解决专业技术难题中,密切校企联系、把握校企合作真实需求、促进产教融合;另一方面促进教学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促进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教师群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結语

管理会计是未来财务发展的大势所趋,运用先进的CMA理念对高职院校财务类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的就业质量,培养出更多用会计语言做管理事务的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相关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