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究
蔺蘭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传递设计;课程思政特色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大连民族大学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电机与拖动技术基础”(YLKC21054);2019年度大连民族大学“课程思政”专项课程建设项目“电机与拖动技术基础”(0960/203013)
[作者简介] 蔺 蘭(1984—),女,河北磁县人,工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智能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特色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6-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中提出的“三全育人”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探索指明了方向。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4],高校专业课程不再只注重传授知识,而是逐渐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立德树人转变。民族类高等学校在贯彻《指导纲要》的同时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培养各民族学子,为各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5]。
一、教育现状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主要讲授本专业的基本原理、特性、规律,以及面向应用的分析、计算、设计等内容,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具有覆盖学生多、培養时间长、内容丰富多样、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特点,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阵地”。在高校工科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者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结合课程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开展形势整体向好。随着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以下难点。
(一)引力不足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灌输化和程序化教育已不能弥补大学生思想上的缺位。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感到多余,与社会实际有较大差异,与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联系不紧密[6];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专业课程知识才是硬任务,因此,被动应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7,8]。
(二)定位较高
课程思政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知识教学当中,要求高校教师在完成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德育素养和教育方法,以及进行融合教学设计的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说比较具有挑战性,往往欲速则不达。
(三)缺少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程序化[7]教学为主,满足于普遍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教育欠缺,特色教育活力不足。民族院校混同于普通院校,“量身定制”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短板。
二、原因透视
(一)灌输教育和启发教育联系不紧密
工科专业课程往往是面向实践应用的课程,普遍蕴含着敬畏自然、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实践创新等优秀品质,和工程伦理、工匠精神、担当使命、家国情怀的精神养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大水漫灌”,在专业授课时未将人类科技成果沿革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传授给学生,未能“润物细无声”。学生觉得不“解渴”,启发有限。
(二)固定教育和拓展教育融合不及时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从教学设计、实践到评价,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现在要求工科教师以固定教育模式讲授专业课程时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个定位显然很高。要使工科教师兼顾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提升素养、拓宽眼界,若仓促上阵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三)普遍教育和特色教育衔接不充分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普遍性教育为主,结合民族院校实际的特色教育相对薄弱。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创新和振兴就是激发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最好教材。若不能因地制宜、潜心挖掘,则教育特色不突出,将不能充分适应培养民族学生成为民族振兴、民族建设和民族创新人才的新要求。
三、传递设计
为了实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目标[9],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一)课程思政教育多视角
1.切入视角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的视野应当拓宽,行动要与时俱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新媒体技术,以事例为大背景,通过对观众、当事人两种不同视角下的观感进行分析,联系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的站位感受每一位普通公民建设祖国、抗击疫情的平凡与伟大。挖掘方舱建设等与课程知识的交汇点,将课程内容和时事案例相衔接,达到情感引导与学习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2.开展方式设计。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以工程项目建设应用为切入点,将课程知识与应用事例建立联系,作为连接事例、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内容的桥梁。可采用“先事例后课程共思政”或“先课程后事例再思政”的教育方式,双向链接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入口,引入德育内容。网络教学、网上直播、慕课堂在线上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和突破,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方式。
3.实施情景设计。课程思政元素传递可通过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展开。在不同的授课情景中,应有针对性地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入口,进行符合情景的教学和课程思政设计,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顺畅地引入案例、事例及课程思政元素,流畅地引导和激励学生进入思想政治教学空间,深入理解德育元素,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教育多手段
为适应知识传授和品德育人的新定位,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用于教学实践。具体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载体。事例材料作为承载德育元素的载体,能够将课程思政元素如盐在水地呈现给学生,因此事例的选择十分重要。首先,选择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能够联系课程、应用、实践和德育等方面的事例,作为备选事例。其次,选择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和多元化支撑的事例。最后,选择与学生认知贴近、能引起思想和感情共鸣的事例。例如选取抗疫医院建设事例为背景,通过“云监工”视频、建设人员的贡献事迹、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多种信息化载体,联系课程知识点与现场工程作业任务或人员。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其中,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浓度和密度,又不失热度地呈现给学生。
2.形式。课堂授课是专业知识传授的主要形式,同时开展线上教学,课程思政也能扩展为线上直播形式。虽然没有实际课堂交流直接,但仍能顺畅地将思想政治内容传达给学生,同时具备了时效性强、环境氛围浓郁的新特点,利于学生感同身受。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补充,如线上作业、解惑和答卷,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3.路径。建立师生双方的思想政治联络路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布置思想政治讨论,通过简短的主题、事例讨论等活动,进行思想观点的交流。讨论类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问题为引导,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为后续正确引导奠定基础。课堂类活动,交流路径更为顺畅,如课堂问答、主题班会,问卷和发言等,为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积累经验。
4.重点。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的设计与运用中,需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方面是知识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的衔接,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元素的体现与说明。通过以问题引导式方法提纲挈领、构建思路,以事例说明法针对具体事例、具体讲解,由点到面、由面到片地丰富路径点的内容与维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思想政治内容与方法:一是问题引导法。以问题引领思路,引导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问题与解答之间的逻辑关系,进入解答相关的内容空间,完成思考重点的转移与转换;采用问题引导法就是要结合课程知识教学内容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需要,能够比较自然地将思想政治融入点引入知识内容教学当中;同时还能够进行多个事例素材之间的启转,亦可结合启发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二是事例说明法。课程思政元素需要通过精选的事例素材载体传达给学生。事例说明法结合事例素材,进一步分析与讲解、启发与讨论,将事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点明讲透,“掀起盖头”;事例说明法与教学过程中的例证法不同,不是以佐证举例印证理论知识点为目的,而是将事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或融合点、目标明确传达出去;事例说明法在课程思政元素的传递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教育多内容
民族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要将与工科专业紧密联系的课程思政元素传达给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高度重视特色教育,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爱党爱国教育是主旋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一律平等。祖国是靠山、后盾、家园。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民族院校爱国教育应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加强思想引导。要运用具体时政事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及时纠正偏差,紧扣爱党爱国教育的主旋律。一是爱党教育。从“四史教育”中汲取养分,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光辉历程、奋斗故事融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强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根本认知,传承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二是爱国教育。联系国家在国防、科技、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斐然成就和建设奋斗历史,关注时政、宣讲模范先进事例,使学生感到国家的强大和富裕,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
2.理想信念教育是原动力。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繁荣与稳定。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之一,充分发挥民族院校主渠道作用,将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课堂教学环节。一是理想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把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倡脚踏实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風。二是信仰教育。信仰是向往、追求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是革命先辈不惧血雨腥风、艰苦卓绝取得革命胜利的信念支撑。新时期课程思政应结合历史和时政,选取鲜活且有感召力的教育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培养更多理想信念坚定、永不迷航的各民族杰出人才。
3.民族团结教育是必修课。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中要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把各民族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华民族大团结上来。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理论,认识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合历史,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学习民族理论,树立科学的民族理论观;宣讲民族团结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增强民族团结的荣誉感;尊重各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增进民族了解和团结,从而增强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4.民族创新教育是大目标。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民族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好学校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传授创新思维、教会创新方式、厘清创新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入手,依托工科专业课程,把创新教育植入课程教学环节之中,结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赛事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民族之魂车队项目的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师生合力,从而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大好局面,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创新型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通過对课程思政一线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凝练,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难点、原因和举措方面阐述了民族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政治传递的设计、操作内容和施教方法。“多视角、多手段、多内容”巩固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民族团结、创新教育内容,希望通过不断深化、细化、优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形成适合民族高校工科专业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努力培养各民族学子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助推国家建设和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赵鹏举 刘明 杨玉平 2022/5/24
- 下一篇:2022年第3期·基于“五星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