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3期·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2-5-20 16:21:55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王洪璐 王忠海

[关键词]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武汉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研究生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YJSJY2020-14)

[作者简介] 王洪璐(1995—),女,新疆伊犁人,硕士,武汉大学健康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忠海(1972—),男,湖北襄阳人,博士,武汉大学健康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7-23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人才建设之基、科研创新之基,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要求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2]。

一、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形成全员育人工作格局,保证育人协同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主渠道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来实现,而这种方式的育人力量是有限、不足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在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校的方方面面都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实际上,高校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育人功能,虽然一些工作看起来与学生并无直接联系,也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这些工作都是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展开的,因而要求从事这些工作的教师和职能部门人员要有育人意识,承担育人责任,将育人功能体现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工作者应心系学生,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岗位优势,发挥育人功能,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保证育人工作的协同性。

(二)形成全过程合力育人生态,提升育人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高校应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全面统筹教育资源,厘清办学治校各个环节,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潜移默化地将育人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合力育人生态[3]。

(三)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结构,提升育人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立足全方位育人。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调整系统内部结构,不断由无序走向有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性[4]。高校教职员工或部门院系通过自主协商、共同参与、沟通互动,促进教育教学协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在学生培养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并将此贯穿教育的始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切入点,实现多方面的合作、配合,形成全方位、多视角的协同育人结构,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学习、生活、交往、活动中得到全方位和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构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顶层设计,整合力弱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黨全国全社会都在关心和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现阶段高校也在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顶层设计,整合力弱。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措施的制定方面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全局性的顶层设计,以及层级清晰的协同育人思想政治体系,“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责任到人。加之高校的教职工分属不同系统,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学工、后勤等多个工作部门,从而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大多教职工抱着各扫门前雪的态度,立足于自身所在部门或者自身的工作范畴开展工作,缺少对彼此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思考,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5]。

(二)育人意识淡薄,配合度低

协同育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育人实践中协同参与,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人员育人意识淡薄,在育人实践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5]。一是管理干部重分配、轻协作。在日常工作中,学校的行政部门虽强调协同育人,但在具体实施或涉及学生工作时,大多直接下达给各学院辅导员,进而增加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辅导员忙于日常学生事务和很多具体而微的工作,有时会出现疲于应付的局面,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研究生导师重科研、轻育人。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和水平,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品德教育,挤占了他们的课余时间,导致研究生没有精力参与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群体活动。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课堂、轻日常。将重点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衔接,导致思政工作协同配合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思政教育共同体”,不利于构建“大思政”格局。

(三)制度保障不足,实施度低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个现实困境是缺乏协同动力及相关制度的保障,亟待改善培育环境。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协同育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一是缺乏经费投入。在部分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远远低于各科教学和科研经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捉襟见肘,难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力量不足。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配置远未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超负荷运转,只能进行基本的课堂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没有精力思考探索更加有效的育人机制和方式方法。三是制度不够完善。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部分高校不够严谨,多为定性、形式化的制度,或者制定的规章制度过粗过泛,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可操作性的考虑,导致实施过程中或工作交叉重叠,或相互推诿,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插花地带”。

三、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改革育人机制,夯实党政干部领导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意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需要调动全校的资源和人员,学校党委、行政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夯实党政干部领导责任。一是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高校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任务,高校党政领导应落实好领导责任,形成思政工作“一盘棋”,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抓好调查研究、综合规划、部署落实、管理督办等工作,确保各项措施有力有序落实。二是明确责任,做好制度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培养单位都承担着育人责任,要做好制度落实,强化责任意识,分解职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在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质量方面有实招、显实效、见长效,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畅通渠道,做好信息反馈。高校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时,应注重反馈机制的搭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部门在合作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权责不清的情况,因此,高校应畅通渠道,多做调查研究,及时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在推动措施落实过程中的意见反馈,以及学生在制度遵守中的真实想法和切身感受,做好解释工作和必要时的政策制度修订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二)强化理想信念,落实辅导员核心责任

研究生辅导员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要着力强化落实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责任。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站位。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的首要职责,研究生辅导员不能只局限于日常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应当提高自身的工作认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思想引领。二是完善研究生辅导员选拔、考核、晋升等机制。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处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必须建立健全这支队伍的选拔、考核、晋升等机制。高校应当严格开展研究生辅导员的选拔,重点考察研究生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对于工作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形成引领示范作用。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搭建教育新载体。研究生入校后分散在各个导师组,课余时间都不相同,并且在校时间较短,班级存在感弱。研究生辅导员应当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充分利用QQ、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同时,探索以实验室、导师团队等为单位的纵向管理模式,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掌握每一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动态,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行为规范、学业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三)汇聚育人力量,履行导师育人首要责任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为人处事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作用[6]。一是建立健全导师选聘与考核体系。高校要严格政治要求,规范导师权责,健全研究生导师岗位选聘,完善导师荣誉体系与责任追究制度,对育人工作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评优表彰,发挥优秀导师的示范作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导师选聘与考核的必要条件,实施师德失范“一票否决”。二是提升导师思想政治育人意识。导师不能仅仅关心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成长。建立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将政治理论、国情教育、师德师风、研究生教育政策、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提升导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导师在研究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中,应同时涵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规范导师指导行为。牢固樹立导师育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导师的思想引领、学术引领作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结合,言传和身教统一,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躬先表率。

(四)融合育人阵地,发挥专业课教师基础责任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辅导员和导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同样具备思想政治育人职责。专业课教师的教育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课堂上,教师的言谈举止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础责任。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打造精品思政慕课,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信群、QQ群和公众号,将平时的答题疑惑、建议反馈、学术交流分享至平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云平台。二是完善专业课建设,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育不应只是一成不变的“万能PPT”,专业课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积极探索和挖掘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规划、教案设计和实际授课中,大胆尝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内容,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育人同向而行。三是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育人意识。专业课教师应当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不仅要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政策,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工作水平,延伸第二课堂,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強国建设的制高点,其高质量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新需求,加强和有效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高校党委行政应深刻意识到协同育人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现状和困境,不断更新协同育人观念,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从党政干部、辅导员队伍、研究生导师及专业课教师等多个方面,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开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