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7期·基于共情理念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7期·基于共情理念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3 10:57:52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7期

刘雷蕾,莫芳芳,马淑然

[关键词] 中医学基础;共情理念;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思政教育课题“思政示范课——中医学基础”(KCSZSF-2002)

[作者简介] 刘雷蕾(1989—),男,山西临汾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天人相应”生物学机制研究;莫芳芳(1982—),女,天津蓟县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马淑然(1965—),女,河北顺平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通信作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073-04 [收稿日期] 2021-08-02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入门课和奠基课。课程整体具有自然科学内涵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学知识。在“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讲授中,应立足于中医理论课程特色,联系历史和实际,开展全过程、多样式、广覆盖的课程思政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融入专业教学设计,形成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新格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医学基础自信。

一、“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意味着学校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应当渗透和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以中药专业为主的本科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大学生活会出现目标不明确、思想迷茫、集体观念淡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课程接受度差等问题,需要教师给予过渡性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然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且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重视度较低。因此,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2]。

目前,部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结合,只停留在课程内容导引或者总结部分,尚未渗透到专业课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同时,在专业课考核过程中欠缺对学生思想认知的考核评价。因此,急需探索出能够真正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围绕实际社会现实和学生客观需求丰富课程内容,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专业课教师对这些文化精华进行挖掘和整理,以共情理念为指导,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内容讲授过程中,贯彻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教学目标。

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

“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程目标包括专业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医学基础”各个章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经过挖掘整理,主要可以归纳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中医学思想理念、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践行理念,以及基于问题寻找解决策略的应变理念,如此,可从“思想认知”“实践方式”和“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全方位地教导学生为人处世。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中医学思想理念主要体现在绪论和哲学基础章节。这两章内容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医学的特点,以及精气、阴阳、五行等中华传统哲学在中医学里的渗透。在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传统文化和哲学原理等思想认知。在授课中可以结合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在解决重大疾患问题中的突出贡献,从而强化中医的科学性,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自信。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践行理念主要体现在藏象理论、气血津液和经络章节。这三章内容主要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更加详细地讲述中医眼中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以及生命活动中脏腑经络系统协同配合的具体机制。在教导学生认识生命规律的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进行角色带入,通过彼此的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实现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和代谢。启发学生理解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基于问题寻找解决策略的应变理念主要体现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和养生康复章节。这几章内容主要讲授各类外感和内伤性致病因素,以及感邪之后出现的病机变化,并结合中医治疗原则有效选取恰当的诊疗及防治策略。在教授学生分析病因病机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逐本溯源、厘清脈络、紧扣重点分析问题的方式。在教授学生防治原则和养生康复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从全局出发,结合实际情势,遵照处事原则,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全面分析、精准施策地处理问题。

三、基于共情理念的“中医学基础”课程设计与方法

近年来,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多从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创新等视角对课程思政的实效性进行探索和分析。然而,这些“改革”“创新”通常未能考虑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在情感因素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双方在主体情感认知上的共同需求[3]。因此,将共情理念运用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中,有利于贯彻落实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情(empathy),包括情绪共情、认知共情和行为共情,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绪状态,体验他人感受,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4]。从情绪共情到认知共情,再到行为共情,是认同程度深化的过程。课程思政的设计应在“共情”方面着力,在深入挖掘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真实事件升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以情绪共情深化情感、以认知共情促进交融、以行为共情指导学生主动探索,在交流、交融、探索中形成师生的情感共同体。具体方法和途径包括基于重大事件的共情方案、基于社会热点的共情方案、基于情景模拟的共情方案、结合经典案例的共情方案、结合科学创新的共情方案、结合身边故事的共情方案,以及结合真实数据的共情方案等。

基于重大事件的共情方案。例如疫情期间,中医方舱医院“苏六区”的医护人员带着病人练八段锦和基于五运六气原理自创的太极六气功和呼吸吐纳功,练习过后感觉神清气爽,可以增进免疫,促进康复。可以围绕“健身气功的健身防病作用及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论”进行PBL教学,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练习中国传统的健身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少林内功等,重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结合讲解中医防治疫病有两大原则,祛除病邪和扶助正气,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治疾病思想。同时基于健身气功可缓解呼吸困难,改善肺功能的作用,启发学生进行科研设计。

基于社会热点的共情方案。例如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中播出老兵王某寻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闫某的故事。72岁的老兵,两年时间走过6000多公里路,张贴发放20000多张寻人启事,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以感人的社会现实故事入手,引发共情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阿尔兹海默症,并讲解中医理论中顾护肾精肾气的重要性,切实理解《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所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若肾精不足,气血化生减弱,不能滋养脏腑经络,髓不充脑,则可发为痴呆。通过相关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关心特殊人群,同时启发学生从肾藏精研究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理,以难治病为切入点,培养科研素养。

基于情景模拟的共情方案。例如,情景式教育法与传统模式的教育方法相比较,具有较明显的教学优势。在中医理论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话剧的形式,角色扮演“十二官”,并根据各脏腑的主要功能,将抽象的“脏腑关系”理论知识转为形象生动的表演,既掌握了基础概念,同时加深了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质量。

结合经典案例的共情方案。例如,根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发生瘟疫流行达19次之多。明末医家吴有性目睹家乡疫病流行时民众死亡的惨状,深感拘泥于古法已经无法产生效用,为了改变局面,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结合大量医学文献钻研,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撰写了《瘟疫论》一书。它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结合此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及“戾气致病学说”,同时启发学生大医精诚中“普救含灵之苦”诚心救人的高尚医德。

结合科学创新的共情方案。例如,王琦院士“体质可分可调论”的提出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大创新。王琦院士继承了古今体质分型方法,以临床实用性为原则,结合文献学研究,综合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在原有体质七分法的基础上,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最终将人类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九种。在防治原则章节讲解中,尤其是三因制宜中“因人制宜”的讲解过程,需要强调治疗对象的体质,此时可以通过分享王琦院士创立“九种体质”的经历,鼓励学生基于事实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结合身边故事的共情方案。例如,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良乡西门分院一名中年女性忽然倒地,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双眼紧闭,大汗出,皮肤潮冷,抽搐。测不到患者血压,心率50次/分,随机血糖9.2mmol/L,在场医护人员立即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及针刺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以开窍醒神治疗,经过20分钟的抢救,患者生命体征渐渐恢复平稳。结合身边真实发生的案例,结合经络学说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医针灸“开窍醒神”的理论基础。以英雄就在身边为例,鼓励学生精进医技医德,树立“救死扶伤”“知行合一”的职业精神。

结合真实数据的共情方案。例如,我国大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高达38.2%,成为目前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且呈逐渐上升趋势[5]。引入一组显著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学生罹患抑郁症的现状,同时引发消除抑郁情绪的共鸣。以此为切入点,讲解中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理论基础,以及进一步启发学生基于“转枢调气”理论探讨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有效方案。通过数据引入知识点,通过理论讲解和基于问题的科研训练,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直面心理问题,学会正确处理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价值。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和改进建议

“中医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在教师教学方面:首先,应当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强化师風师德建设,以及对“三全育人”的思想认知。其次,教师应当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对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备课与授课等环节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再次,设置“价值引领”或“育德效果”观测点,考量教师是否真正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考评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专业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而不是贴片式教学[6]。最后,分别从短期效果、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综合考评教师专业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将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纳入学生评教体系和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同时鼓励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在学生学习方面:首先,可以通过理心量表(HES)、人机反应指标问卷(IRI)、杰斐逊共情量表医务人员版(JSPE-HP)等心理量表对医学生共情能力进行评价。其次,可以在课前进行思想行为意识情况调研;在课堂结合问题回答、讨论交流、汇报表演等对思想认知进行客观评价;在课后或第二课堂活动中从人文关怀、哲学思辨、科研逻辑等多角度考查学生实践效果,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认知”“实践方式”和“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学习情况的考评。最后,在学生评价中应当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自评主要指学生自身对自己思想认知水平的评价;学生互评是学生之间依据对方实际表现进行的相互评价。

綜上,“中医学基础”的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需要从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渗透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结合专业知识,点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讲授过程中灵活转化思想政治要点,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过渡;以及确保思想政治主线从“思想认知”“实践方式”到“问题对策”的层层递进、逐步升华。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选择上应当注意尽量实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从不同角度解读来串联多次课程、多个知识点,形成辐射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