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任务及体系构建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任务及体系构建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9-22 14:32:26      点击:

仲稳山 鲁学军

[摘 要] 为了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及相关行业输送合格的、高级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把培养思维的创新性、提高情绪的稳定性、锻炼意志的坚忍性、增强人际的合作性、提升自我的同一性等内容作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重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人才培养导向错位、发展性心理辅导被忽视、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被误用、宿舍人际心理问题被轻视、群体中的隐性范式被忽视等问题,从分层构建工作组织、设置工作阶段与内容、选择工作途径与方法等方面重新建构大学生心理发展体系。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学生发展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阳光学工体系建构与实践”(2019JSJG001);2019年度泰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基于‘学用结合理念的‘阳光学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构”(2019RCPYA02);2020年度泰州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立项课题“轻中度抑郁症大学生的心理康复研究”

[作者简介] 仲稳山(1965—),男,江苏泰州人,硕士,泰州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鲁学军(1966—),男,江苏扬州人,法学硕士,泰州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2-12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从低级功能向高级功能发展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衡量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是否成熟的两个指标:一是有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我概念和稳定的个性;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没有正确的认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工作,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难以达到相应的成熟水平。本课题组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就业指向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并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体系。

一、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国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美国,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和观点包括:(1)哈维格斯特(1953年)提出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任务包括:接受个人的体型和性别角色;与年龄相近的异性和同性建立新的关系;情绪上不再依赖父母和其他成人;树立经济上独立的自信态度;选择职业并做好就业准备;发展行使公民权利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发展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准备适应婚姻和家庭生活;将自我价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2)爱利克·埃里克森(1958年)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应该包括确立自我意识、确定自我角色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3)亚瑟·齐克林(1969年)提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包括7个要素,其中前3个要素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后4个要素则是针对高年级学生。(4)罗格温斯顿等人将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分为11个发展维度,其中有4个维度是心理发展任务,即:情绪自主、人际自主、朋辈关系和包容能力[1]。

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一直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2]。只有崔景贵在2007年撰文提出过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学做健康和谐的“心理人”、学做精神富有的“中国人”和学做人格健全的“現代人”[3]。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

从办学层次和功能定位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具有人才培养的技术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社会服务的大众性及文化传承的区域性的特征[4],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被赋予了“地方性”和“技术性”的特色。其中,地方性要求高校培养能够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本科生,而不是为国外大学培养留学预科生,或者为国内其他研究型高校培养准研究生;技术性要求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高级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他们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行业的技术革新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地方性”和“技术性”的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应该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培养思维的创新性。通过创新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处于国际环境变幻莫测的新时代,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技术的创新前提则是思维的创新,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建设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2.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反应与中学生相比,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但与成年人比较,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显著的两极性和不稳定性。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继续考研升学的比例较小,绝大多数人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承担起各种成年人的工作任务。成人化的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成人化的情绪反应,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比研究型高校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3.锻炼意志的坚忍性。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一般既有坚强的一面也可能伴随着软弱的一面。就某一种品质而言,多数大学生既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而且常常会处在意志的冲突、选择之中,冲突的结果是哪种品质特征占优势,意志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是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肩负着企业和行业创新发展的重任,而创新会伴随着失败,因此,培养锻炼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意志的坚忍性,可以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科技人才储备队伍。

4.增强人际的合作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交往对象一般仅仅局限于家庭成员、班级同学、任课教师和网络好友,实际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很少,而进入高校后,不但交往的范围和对象扩大、交际的时间增加,交往的程度也加深,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迫切性、平等性、广泛性和精神性等特征,同时,由于受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化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忽冷忽热的两级化现象也非常显著。随着科技的发展,万物相联的互联网技术必然引发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主题,也必然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的主要任务。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属于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大多数人需要与他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部门或行业的某个项目或任务,因此,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5.提升自我的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将个体的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力及目标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的大学生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的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高考经历一般都评价不高,认为这是人生的一次失败或挫折,在开始大学生活的初期,经常会出现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因此,建立并提升自我的同一性,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确立自我的人生价值,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思路不清,经常在研究型和应用型模式之间徘徊,没有研究自身的专业特征,也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从而导致培养方案设计与社会需求的错位,也使得大学生心理发展工作无法达到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需求。调查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导向错位。有些院校在新生入校后,就把考研科目作为主要课程开设。鼓励学生考研深造,虽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条途径,但采用一切为了考研,过度强调毕业生考研的比例,必将弱化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出现人才培养导向上的错位。

2.发展性心理辅导被忽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但是对于部分已经摆脱心理困境的大学生,却没有继续进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耐受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许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更是被学校忽略甚至遗忘。

3.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被误用。部分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不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是理论教学的内容显得单一、单调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二是实践活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采用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但没有释放、缓解大学生原有的各种心理压力,反而增添了他们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四是将线下的教学变成了线上教学,脱离了现实的教学情境,导致教师无法现场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的反馈,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更难产生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4.宿舍人际心理问题被轻视。宿舍不仅是大学生休息睡眠的地方,还是大学生之间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会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相互敌视,引发各种悲剧。

5.群体中的隐性范式被忽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各种隐性范式,这些隐性范式是处于隐形状态下的行为规范与模式,是促进大学生产生符合自己本能和现实需求的某种行为的外部诱因,大学生群体中的隐性范式始终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引导和制约作用。在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很少有人能够透过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去寻找客观存在的隐性范式,更没有人去研究这些范式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体系的构建

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将学术或工程型人才构建的理论知识、发现的科学规律与创造的设计方案,经过自己的内化和技术性的处理,转化为熟练的操作技能或产品的实体,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体系。

1.分层构建工作组织。首先,学校党委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体系的最高层,从顶层设置全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框架体系。只有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工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来。其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大学生心理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及校外机构的相关工作,从校级层面提出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急预案、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矫治方案以及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建设方案。领导小组要吸纳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企业家、行业专家以及精神病医院的负责人等作为核心成员,体现地方优势的人力资源对学校的支持和支撑。最后,成立各类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是与该小组工作内容相匹配的心理专家或精神病专家。工作小组之间必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分工细化、内容分化、效果优化的良好局面。

2.设置工作阶段与内容。大学生的心理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性内容,因此,心理發展教育必须设置不同的工作阶段与内容:第一,入学前阶段。大学新生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到正式报到入学,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假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必须前移到入学前阶段开始,主要培养新生对即将就读学校的情感和对录取专业的兴趣,增强新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第二,低年级阶段。从大一入学到大二上学期,主要培养大学生逐步适应就读学校的校园环境、周边的社区环境、当地的饮食习惯和语言环境,能够顺利地从中学生角色转换成大学生角色,并快速适应大学的教学节奏;逐步消除与父母亲人之间的分离性焦虑,适应一日三餐、冷暖自理的独立生活;逐步建立以班级同学为核心的朋友圈,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初步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对所学专业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第三,中年级阶段。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主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到企事业单位参加见习与实践活动的强烈意愿,对所学专业和即将步入的行业的兴趣越来越浓;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缓解求学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孤独感;逐步形成协同合作的处事态度,具有正确的友谊观和爱情观,能够理性对待同性与异性交往以及恋爱关系的成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避免熬夜玩游戏;能够运用情绪管理技巧,避免各种失范行为的发生。第四,高年级阶段。这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除了要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参加各类求职面试,还要初步完成职业人角色的塑造。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做好进入并融入行业的知识储备、技能预备和心理应对;认同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标准、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及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選择工作途径与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发展途径与方法的选择上,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途径与方法的地方性、行业性与应用性特色。常见的途径与方法包括:(1)依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发展知识的传播及心理危机的实时干预。(2)依托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协同学校开展大学生工匠精神塑造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3)依托地方心理咨询与精神治疗机构,协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建设和心理干预与治疗活动。(4)依托学校的课堂,开展师生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在线下课堂教学的情境下,心理健康课程才能获得情绪疏导与情感交流的最佳效果。(5)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6)依托校园环境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7)依托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建设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建设,才能保证教师和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心态和恰当的行为对待广大学生,才能创造出温馨、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敏,王建中.大学生发展任务的探究与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06(10):62-63.

[2]陈敏.大学生发展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09(8):28-29.

[3]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目标[J].江苏高教,2007(2):101-102.

[4]张社字.谈地方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9.

On the Task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ZHONG Wen-shana,LU Xue-junb

(a.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of Taizhou University, b. Party Committee,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qualified and advanced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to local economic societ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innovative thinking, improve emotional stability, exercise the tenacity of will, enhance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self identity as the main task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isloc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the neglect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misus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ode, the contempt of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dormitories, and the neglect of implicit paradigms in groups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set up working stages and contents, choose working ways and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