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阶段性学习支持系统促进外语类学生全面发展
王道平 刘健 贾腾飞 董超凡
摘要: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依赖“教学”与“实践”两方面,学生成绩为培养成果的直接体现,如何将所学用于具体实践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亦有着重要影响。为帮助中国海洋大学外语类本科生提高其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根据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政策,了解学生学习满意程度,更好地开展本科生培养工作,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学习支持政策课题组制作了《大学生学习支持政策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向学院内本科生广泛发放。现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本报告,以期对高校各学院外语类本科生培养工作起到一定启发作用。
关键词:学习支持;阶段性培养;外语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49-02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学生规模急剧扩大,社会期待、家庭责任及就业压力等因素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呈现出多样化及动态化趋势。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面向外语类本科生发放683份《大学生学习支持政策与满意度调查问卷》,邀请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驱动力(兴趣驱动或就业驱动)、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或被动学习)、课程设置及课堂满意度等方面填写问卷,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求进一步了解外语类本科生学习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外语类学生培养方案。本次研究覆盖一至四年级外语类本科生,具有较好代表性。
一、外语类学生学习存在问题
1.外语类学生学习功利性逐渐增强。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外语学习就业趋向性占主导,而非学术兴趣趋向。选课期间,多数学生仅选择培养方案中要求学习的课程,并相伴出现“课堂氛围轻松、学习压力较小的课程受到学生追捧”的现象。82.28%学生认为目前所学外语类相关知识就业趋向强于学术兴趣趋向,充实自身、奉献社会等学习动力对外语类学生的影响逐渐减小,大学学习培养被打上实用主义烙印。
2.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弱,学习方法不正确。受调查学生中,仅有20.35%表示会自觉学习课外相关知识,79.65%的学生偶尔主动学习。大部分学生仅学习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后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会自我学习。多数学生学习方法仍是进入大学前的“填鸭式”方法,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课程成绩落后,所获无法达到期望值,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3.学生外语水平良莠不齐,综合能力提升不明显。中国海洋大学外语类学生高考录取成绩远超重点大学分数线,英语科目成绩亦有分数要求,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外语综合水平逐渐显示差异及不足。50%以上学生表示自身对外沟通、批判性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另有约10%学生认为自身口语水平高于外语写作及阅读水平。外语水平不均亦导致学生课堂期待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单一课堂教学无法满足每位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需要,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输出练习,实现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锻炼。
4.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意识欠缺。43.2%学生在调查中反应较少参加就业培养方面讲座,39.1%同学对学校及学院就业网站通知了解不及时,遗漏或错过与专业相符程度较高的兼职及招聘信息。57.84%同学表示不曾参加心理辅导系列讲座,72.33%表示曾经存在较大学习、就业心理压力,却未与学院相关教师及“心理气象员”进行过沟通,寻求解决方法。对自身未来规划不明确,心理成长不重视。
二、外语类学生学习问题成因
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学习存在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和社会领域呈现的经济、生活多元化的特点必然地对社会、学校及家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业压力、住房压力的逐步升级使得一些功利化思想和浮躁心态侵入校园,学生学习目的和兴趣逐渐带有功利色彩。
2.学校课程教育形式及学生培养方式对外语类学习产生影响。多数授课教师亦受“填鸭式”教育影响。学校语言文化百科课程开课效果远不及预期效果,百科知识拓展类课程成为大学教育“副科”课程,导致学生综合教育成果较弱,综合类外语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3.学生学习习惯对自身外语学习存在影响。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不均、学习习惯差异导致了部分同学成绩优异,另一部分同学处于落后阶段。调查中,因课程成绩不合格而申请学分替代的学生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课外知识的涉猎不足、预习复习不自觉等问题,对外语学习存在消极影响。
4.实践资源缺失对外语类学生综合培养存在影响。就业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目前已于校外建立多个外语实践基地,但面向学生多以英语专业为主,小语种学生实践基地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小语种专业学生课外实践需求。心理方面,学院成功建立辅导员心理约谈、“心理气象员”交流机制,但仅限于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缺少专业心理辅导与教育资源。
三、建立阶段性学习支持系统
通过研究,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情况学生(普通学生群体和学分困难生群体)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策略,在严格保护学生群体信息的情况下,于普通学生群体中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学术实践—倡导社会服务”学习支持方案,于学业困难学生中实施“大学适应性教育—学业调整性教育—就业指导性教育”三阶段的学习支持方案。
1.针对普通学生群体。普通学生群体,即为入学初期心理素质测评为合格,能够完成专业课上的基本内容并参加部分学校及学院实践活动的学生群体,该学生群体总人数占外院学生总数的95%以上。“强化学风建设,夯实外语专业基础”为普通学生群体培养的第一阶段,面向一年级新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级朋辈导师等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就业、心理导航等帮助,为大学生活打下坚实基础。“依托学术创新平台,强化学术实践能力”为普通学生群体培养的第二阶段。通过聘任优秀外籍教师、举办专业技能性比赛、设立专业实验室、搭建外事志愿服务平台等教学与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角色定位,倡导专业服务社会”为普通学生群体培养的第三阶段,该阶段开展对象为本科四年级学生。通过具体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式,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相关单位实习,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并于实践中强化专业服务社会意识。
2.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学业困难学生,指在入学初期心理测评、一对一谈话中发出现问题,或在日后学习生活中出现多次挂科,学分严重不足的学生群体。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在培养阶段应做好学生基本情况的保密工作,通过“集体培养,个别渗透”的原则帮助其逐步实现学习成绩、学术实践能力的总体提升。“大学适应性教育”为第一培养阶段,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与引导,通过生活指导、学习“一帮一”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抚慰和物质上的帮助,引導他们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集中精力投入大学学习生活。“学业调整性教育”对二年级、三年级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适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普及提升自我开解和应对压力能力,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矫正其不正确认知,克服学业抵触情绪。“就业指导性教育”为学业困难学生群体培养的第三阶段,面向学业困难四年级学生。学院采用以就业促学业的方法,通过目标导向激励作用,展开学业帮扶,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用先进、成熟的职业测试理论和求职理论以及职业规划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明确目标、方法和路径,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和自主性,克服消极懈怠和畏难情绪,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实现就业。
四、总结
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和试点对象,通过问卷对本科生学习及学院学习支持政策了解程度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课题组针对问卷结果进行学生学习政策的改进和实施措施,以期切实整体提升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及培养跟进及学院学生培养工作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高大,范姣莲.大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的态度和效果的调查报告[J].外语电化教学,2004,(3):69-7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基础考试改革 2019/2/24
- 下一篇:数字环保特色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20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