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培养模式
摘要:在提倡优质教育的教育改革新时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职业院校虽经长期探索实践,但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七有七无"的乱象,应该从端正认识观念和培养理念入手,从体系构建、培养模式和方法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探究一种恰当的育人手段,把学生素质训育活动落到实处,突出质量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系统体系;模式手段;质量效果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育长期实践的结晶。根据对《中国知网》关于素质教育的若干论著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素质教育还存在着有大纲、无标准,有活动、无系统,有师资、无团队,有基地、无活动,有活动、无课程,有培养、无检测的“七有七无”乱象,影响和制约了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解决这些问题还应从端正认识观念和培养理念入手,突出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地位,从健全系统体系、搭建平台、创新模式手段着力,全面、全程、全员开展素质训育活动,增强素质训育的质量实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设人才。
一、以更新育人理念为核心点,强化“立德树人”要义,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论述了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意义和重要作用。由此看出,素质教育成了统领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工作主题。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和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词汇,这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明确指向。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作用,理应以国家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义,认清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创新素质教育的方式手段,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培养体系,将育人理念和素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以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为着力点,厘清素质教育内容、目标
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应该做什么,其内部逻辑关系如何理清理顺,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等一系列问题都关系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科学构建素质教育内容结构体系无疑是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问题。就职业教育而言,目前缺乏明确的规范。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可以从文化素质、思品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五个方面界定素质教育内涵,构建内容体系。文化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包括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自然与社会科学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养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强调人文养成,是职教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思品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素质。培养思品素质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思想素质、较强法律素养和优良道德品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品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素质的培养方向和效果。身心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职业院校学生因其行为习惯、文化基础、家庭环境或自身条件等多种因素,常表现出锻炼意识薄弱、身体虚弱、自卑自弃、心理扭曲等不良现象,重视和加强学生强身健体、心理疏导的训育活动,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尤其重要。科学素质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支柱。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强化人文素质培育的同时,加强科学素质培养,让文管学生懂科技、让理工学生懂人文,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素质的构成主要包括科学常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认知科学的欲望,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具有科学创新的精神,科学与人文素质构建是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两大内容。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是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等方面。文化、思品、身心、科学、职业五个方面构成了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部内容,文化是基,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前提;思品是魂,发挥统领主导作用;身心是体,是发展和提升其他素质的承载主体;科学是翼,决定着其他素质的质量和维度;职业是核,是一切素质的归宿。五种素质,从体到翼,从纲到目,从内到外,覆盖了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综合素质架构和教育体系。
三、以“四化一体”为切入点,创新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模式
有机把课程、队伍、基地、活动四个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因子,按照“课程通识化、队伍专业化、基地现代化、活动品牌化”和“以课程为载体、以队伍为引领、以基地为平台、以活动为提升”的逻辑关系融合一体,构建形成“四化一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训育模式,规范和指导训育行为,提升素质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偏重于活动,常以“第二课堂”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代替,忽视了课程、队伍、基地和活动四个要素在学生素质培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必然依托,缺少了必要的切入点和拓展性。课程是职业院校开展素质培养活动的基本载体,离开了课程,素质活动就缺失了着力点,势必失去基础,缺乏规范,陷入随心所欲或“见子打子”的泥淖。因此,学生素质训育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素质课程和课题,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促进素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队伍是学校素质培养活动的引领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评判者,离开队伍的主导和引领,素质培养活动必将是一盘散沙,会迷失方向,再好的素质训练构想都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再好的课程也发挥不了作用。学校理应规避“临时拼凑”和“多项兼职”的队伍弊端,建立健全专职素质训育队伍,强化师资保障作用。素质培养基地是学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和阵地。缺乏专业培训基地和现代化的训练技术手段,只能是有理论无练习、有活动无实作、有形式无实效的表层训练,不能达到素质训练的预期效果。所以,学校不但要有素质课程,还应建设校内素质训育基地和校外素质拓展基地,通过基地训练,提升巩固素质训育效果。多形式、多类型的素质培养活动既是课堂、基地等学生素质培养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又是培养质量效果的检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素质培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在活动中领悟、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提升,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和效应性都具有明显作用。
四、以搭建质量检测平台为保障,强化素质培养质量效果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推行实施了近40年时间,但质量效果仍不十分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质量检测问题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软肋。由于没有完整的检测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其他社会机构所开展的素质培养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评价,其质量效果也就缺乏客观凭证。因此,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质量检测体系,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对照修正和反省提升,促进素质训育活动的健康良性发展。职业院校素质检测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标准问题。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个明确的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不同的职业院校应有不同的素质培养标准,才能彰显各自的育人特色。其次要完善学生素质检测体系。立足于学校、家庭、第三方评价三个维度,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素质检测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全面检测学生综合素质训育质量,为学生素质培养活动提供有效保证。加强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题,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应该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从方法举措上细化落实。尤其是强化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更应该强化认识,调整思维,正确处理好素质与专业知识、素质与职业技能的逻辑关系,创新素质培养的模式手段,形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0.
[2]张廷波.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新探[J].教育家,2016,(09):84-85.
[3]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151.
作者:刘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于晶杰 高校“T”型光源与照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录用通知 2018/10/20
- 下一篇: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的意义 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