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3:49      点击:

程红丽

摘要:为了解决部分课程存在短学时和多内容的教学难点问题,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课程内容模块化的方法,每个模块包含的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及学时分配。针对每个模块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效解决了原课程大纲不再继续适应新培养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模块化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200-02

一、引言

为了适应大类招生培养和注重实践教学的要求,一些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实践被明显减少。比如,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原先的周学时是4个学时,变成大类招生后周学时为3个学时。为了持续保证教学质量,课程组按照短学时要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在修订大纲时,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为了解决短学时和多内容的矛盾,提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二、原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

本学期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总学时为68学时,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康华光老师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知识点讲解与分析、分析应用和设计应用举例、习题讲解等。

1.原有学时分配。全书共分12章,由于学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第十二章由学生课外自行学习和练习,其他章节的学时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运算放大器6学时;第三章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6学时;第四章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10学时;第五章双极结型(BJT)及其放大电路8学时;第六章频率响应4学时;第七章模拟集成电路8学时;第八章反馈放大电路8学时;第九章功率放大电路4学时;第十章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8学时;第十一章直流稳压电源4学时。整个课程的总课时为68个学时,大部分章节安排了习题课。

2.教学效果分析。笔者按照前面的学时分配进行了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注重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应用、强调分析和设计电路的基本步骤和规则,并且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有少量的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并且学会了基本应用,一部分学生仅仅学会了做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始至终不知道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应用。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应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缺少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环节或内容;再者,学生始终觉得课程进度太快,无法仔细消化和吸收;更为棘手的是下学期针对大类招生,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课时由周学时4降为周学时3,共45个学时。如何进行教学计划改变,使之既适应短学时教学又能改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模块化教学方法的提出

为了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短的问题,根据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方式。

1.课程内容模块化及学时分配。根据该课程的知识点及应用特点可把集体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模块:①半导体器件部分8学时,包括PN结及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和三极管(双极结型和场效应管)的构成和工作原理。②单管放大电路分析及设计部分14学时,包括双极结型三极管(BJT)和场效应三极管(FET)的各种组态电路的直流分析和交流分析。③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应用部分,包括集成运放的构成(电流源、差动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运用11学时。④反馈放大电路部分10学时,包括负反馈的种类及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电路的分析、正反馈及信号产生电路的分析。⑤直流稳压电源部分2学时,该部分主要讲解电路系统中直流供电电源的重要性及如何获得合适的直流电压源。

2.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知识点的归类和应用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器件部分、器件应用、电路性能保障、辅助电路等模块。教学要求和重点都应该进行调整,应以电路分析和设计为目的,制定每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手段。比如,器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器件外部特性及应用条件,不再重点讲解器件内部工作的物理过程。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可以熟练分解或者整合课程内容,重新准备教案及设计授课方式。

四、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

模块化教学方式是把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分解和整合,以应用为主导,知识点的讲授直接服务于器件的应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有的关键点和难点发生了变化,而且学时缩短,授课方式也得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大纲的制定。为了适应短学时教学的需要,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分章节讲解改变为分模块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学时数也做出了新的调整,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以器件应用为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有:①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外部特性和应用条件;②单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分析和交流参数计算;③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和非线性应用;④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的合理应用;⑤线性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有:①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③放大电路中的失真及产生的原因;④放大电路的稳定性问题;⑤放大电路各项技术指标的含义。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有:①PN结的形成,三极管的内部工作原理;②集成运放的内部构成,电流源和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③开关型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④波形间的互相转换方法;⑤高阶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虽然授课时间有明显的减少,但是授课内容并没有减少,教学要求和目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①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少量的大问题,再根据每次课堂教学内容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堂课都带着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目标明确,互动性增强,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议课堂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可以节省画图时间,还可以保证电路图的规范性。适当应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给学生展示直流工作点的不合理会导致输出波形的非线性失真等,既直观又方便。③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合理、有效的仿真软件,把课堂内容带到课后的仿真验证,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合理设计课堂实验。本课程除了45学时的理论教学时间,还有12学时的课堂实验。实验项目应该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进行合理设计。实验内容应该和相应模块相一致,实验难度应该适合大部分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里独立完成,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获得感。

3.加强课后辅导。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可能会使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感到不适应。教师在积极寻求更加有效的授课方式的同时必须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在精心设计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加强课后辅导。具体可以分为:①增加答疑时间,通过现场答疑和网络答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②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进行课后辅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可以作为课程的导向问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④引导学生课后复习,要在短学时教学条件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外学习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五、结论

针对大类招生和短学时要求,在以不降低教学目标为前提的情况下,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完成了模块划分、教學大纲制定、教学手段改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冬,鲁军,高庆.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78-79.

[2]王晓萍,刘玉玲,梁宜勇,汪凯巍,林远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学法、考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06):73-76.

[3]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9-15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