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工程专业认证在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应用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11-13 14:05:00      点击:
工程专业认证在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应用探索
吴文娟,杨定宇,程科,高秀英,吴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摘要:借鉴工程专业认证理念与方法,在非工科“应用物理学”专业中,开展了相关应用探索与实践工作,旨在切实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成果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落实到“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新时期的专业特色,为学校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程专业认证;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论坛
 
Appl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n Applied Physics
Wu Wenjuan, Yang Dingyu, Cheng Ke, Gao Xiuying, Wu Bo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Abstract
Using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pplic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non-engineering applied physics specialty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purposes are training talent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antly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chievement-oriented, student-centered and continuous goal”, were implemented into applied physics maj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physics major in the new period were constructed,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and major.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pplied Physics Major;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1.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它发源于美国,经历近百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我国最先于1992年在“土木类和建筑类”专业试点进行工程教育认证;教育部于2006年起组织试点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6月,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2]。新形势下,我国不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和社会急需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这必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迫切需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评价体系,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即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都要围绕该核心任务进行建设。为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内涵和水平,还强调建立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4]
我校紧跟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浪潮,围绕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提出了切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近年来已培养毕业生300余人。“应用物理学”是隶属于物理学的二级专业,是典型的理学专业。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年)》,现有的“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准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也与国家标准相差较大。因此,需要按新标准全面梳理、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即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为目标;从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校和专业发展实际,突出“应用物理学”专业特色。
2.改革与实施
在非工科“应用物理学”专业中引入工程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方法,开展应用探索与实践工作,立足于学校办学目标,基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势及专业内涵,充分考虑新时期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要,期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主要包括:
2.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突出成果导向,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例如:(1)建立量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毕业时进行打分并形成评价结果报告。(2)定期回访接受毕业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获取反馈意见和建议;(3)在毕业生离校前和离校后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追踪毕业生离校后的个人发展状况。
2.2完善多元化发展的培养模式
创新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管理,构建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探索复合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做好和创新创业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1)利用信息化平台,在强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升网络信息时代互动式沟通教学。(2)鼓励教师持续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可从低年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开始,到三年级的科研实训,再到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为学生创建贯穿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方向的学习研究工作。(3)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专业学科竞赛等活动。
2.3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融合。(1)加强对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有效整合,强化专业内核和特色。(2)构建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推进学科专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2.4推进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改造升级
坚持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对接。(1)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年)》要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参照《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指导性规范》,推进应用物理学专业改造升级。(3)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学分和安排课程,构建符合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4)适当引进行业标准,与企业共商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5继续强化实践教学
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科研实训要求。例如:(1)提升实践基地建设质量。目前,本专业虽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但企业所属行业与专业培养方向一致的数目不多。此外,企业参与的热情也不高,对实习的成效有一定影响。(2)毕业论文紧贴专业方向的综合型题目比例较少,充分利用教师物理基础的学科背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综合型题目。
3.探索成效
 
图1 工程专业认证理念与方法在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借鉴工程专业认证理念与方法,在非工科“应用物理学”专业中,开展了相关应用探索与实践工作。将“成果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落实到“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新时期“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完成“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改善,重设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科学适应能力,具备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且适应高新技术发展需求的理工型综合人才。以成果为导向,完善了“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毕业要求,明确了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明确了毕业要求的实现途径。通过这种探索与实践有望切实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可为学校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并为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做好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正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6):1-3.
[2] 华尔天, 计伟荣, 吴向明.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1):82-85.
[3] 李盟, 郭福雁, 轧超. 面向专业认证的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5).
[4] 施瑞盟, 张朝晖, 崔雅茹等. 工程认证相关问题研究与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 2018(1).
作者简历:吴文娟,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Y2018016
收稿日期:2018-10-2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