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浅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11-26 13:22:46 点击:
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浅析
邹田春 纪乾 秦嘉徐
(中国民航大学 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00)
摘
要:我国民用航空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引发对适航技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刚刚起步,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怎样建设这个专业、怎样使得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要,是航空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分析、比较了国内三所高校适航技术专业建设情况,然后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应用三方面入手,总结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经验,并提出建议,为适航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邹田春 纪乾 秦嘉徐
(中国民航大学 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00)
关键词: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
Analysis of aircraft Airworthiness Technolog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Zou Tianchun, Ji Qian, Qin Jia and Xu
(Center for Airworthines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Civil aircraft, China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00)
Summary: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is in a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leading to the urgent need for airworthiness professionals.The domestic aircraft airworthiness technology major has just start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How to build this specialty and how to make the talents trained by the specialty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Is the aviation university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faces the important question.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onstruction of airworthiness technology major in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then the airworthiness of aircraft is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The experience of technica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irworthiness technical talents.
Key words: aircraft airworthiness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推动适航人才需求
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及子系统整体性能和操纵性能在预期的环境和使用限制下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1]。这种品质要求航空器应始终处于保持符合其型号设计和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随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研制正式启动以及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适航”已经成为中国航空领域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审定项目有C919大型客机、MA700螺旋桨飞机、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等多个型号,这些正在开展的审定工作,给我国适航审定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2-4]。相对于民用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适航审定人力资源“跟不上”,日益成为制约适航审定能力提高的瓶颈。
在人力资源方面,按照国际惯例,一个运输类飞机审定项目需要50-70人、5-8年的时间,审查一个一般项目需要30人左右。早在2003年ARJ-700审定时,考虑到适航审定工作量大、难度高,以及申请人适航能力与经验不足等实际问题,为保证型号合格审定的顺利进行,民航局集全国审定系统之力组建了一只近70人的“国家队”承担这项审定任务。截止目前,我国一线适航审定人员仍然不到200名,远远不能满足民用航空工业井喷式发展。MA700飞机型号合格审查组仅有5人,而国际同级别飞机审定人员在40人左右。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目前编制仅为60人,同时要承担C919飞机、AG600等飞机型号合格审定,以及ARJ21飞机证后管理工作。适航审定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为适应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我国适航审定能力,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陆续设立了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探索该领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2. 我国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分析
2.1 我国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国内航空高校积极探索适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国内航空类高等学校开始设置适航技术专业。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率先开设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在飞机安全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工程、航空维修工程、适航审定技术、适航验证技术以及适航管理等方面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5]。2011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紧缺专业“适航技术与管理”,培养民航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适航技术专业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采用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探索培养适航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新途径[6]。2013年,西北工业大学设立适航技术与管理专业,在民机适航性设计、适航验证技术、适航标准化管理、适航管理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民机维修性、测试性设计理论与验证方法等方面,深入开展适航技术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7]。
2.2 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分析
专业建设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8,9]。经过对目前开设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调研,可以发现它们在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一些特点。
1)人才培养定位总体相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都是为了满足我国民用飞机研制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依托国防科工委紧缺学科——适航技术与管理创办的新兴专业[7]。三所学校适航技术专业的培养定位均是培养掌握航空专业知识、适航法规、适航审定与验证以及适航工程管理等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航空器适航技术涉及多个学科,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它不仅需要适航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航空器设计水平,也需要熟悉适航规章、规范性文件等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协调、沟通能力[10]。
2)培养模式略有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实行的是本、硕分开培养的方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行的是本硕连读培养模式,采取考核淘汰制,大学本科阶段每年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方可留在适航培优班继续学业,并保留免试攻读硕士资格。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在大学本科四年中针对学生的选课、毕业设计、就业和考研等方面提供指导[11]。
3)课程设置略有差异。三所学校的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都包含力学、机械工程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课程和适航类课程。依据学校特色不同,适航类课程所占的比例略有不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适航类课程比例较高,说明这两所学校的专业偏于技术应用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课程中,非适航类课程占的比例略大,这符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定位[12]。
表1 三所学校适航技术专业主要核心课程设置
学校 | 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航空发动机原理、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力学、人因工程与飞行安全、飞机结构适航的力学基础、飞机总体设计与适航、适航管理 |
西北工业大学 | 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力学、适航规章与管理、结构维修与适航、安全性分析与适航、失效分析与诊断技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飞机结构、飞机系统原理、机载电子设备软硬件适航技术、适航英语、适航审定与应用程序、航空器持续适航:程序与方法、复合材料结构适航验证与审定、机载设备环境测试技术、飞机结构适航测试、飞机结构适航符合性设计验证与审定 |
通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发现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总结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结合。适航审定专业既有理论前沿,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不但要培养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将其与适航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航空专业知识、适航法规、适航验证与审定技术以及适航工程管理等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
2)学科交叉。适航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相互融合[13]。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点与面的结合,使学生对于适航的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可以重点关注适航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如飞机结构、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与设备等。
3)合作与交流。适航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复杂活动,与适航有关的往往有局方、工业方、运营方等,适航审定需要交流协作、配合,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和国际接轨,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3. 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中的经验与建议
专业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否凸显了自己的学校特色、是否满足了市场的需求[14]。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要紧跟民航需求动向,建立较为系统的培养机制,打造师资队伍,完善专业所需的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注重实践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国内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方向有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业界的初步认同。根据这三所高校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情况,总结了专业建设中的经验,给出了进一步建设航空器适航专业的建议。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15]。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属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应该包括上述学科的教师,他们承担起适航技术专业的非适航类课程,这些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他们的教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适航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6]。在教师队伍中,还应该包括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他们对适航审定和适航验证工作熟悉,承担适航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建议通过寻求与国内业界合作、国际化交流等方式引入工业方、外方有经验的专家充实这部分教师队伍。
另外,随着航空技术不断进步,为满足航空器的适航审定需求,美国和欧洲对适航规章修订持续常态化。为了能够及时跟踪并深刻理解适航条款最新修订情况,掌握适航条款修订对飞机设计、审定等工作产生的影响,建议定期输送适航技术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适航会议和培训课程,紧跟适航发展潮流,提高适航技术和工程经验。
2)注重课程建设。适航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应该同时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17]。在本科低年级,学生重点学习航空器适航技术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本科高年级,设置适航技术与管理类的课程,通过学校教师与工业方、局方适航专家共同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参与航空器适航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非适航类课程和适航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能够突出适航技术专业的方向性,但作为适航技术专业的特色,适航类课程的比例不应过低[18,19]。另外,在课程的考核设置中,对于规章解读、事故分析等内容的考核应以学生上台讲解为主,考核注重学生团队的交流合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能力。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适航类课程教材的开发,通过开发一系列适航教材,提升适航技术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特色性,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良好的教材支撑。建议各专业方向教师结合国内型号的审定工作(例如ARJ21-700、C919等的审定经验),联合编写一套由浅入深讲解适航审定专业知识的丛书,形成有民航特色、更贴近适航审定“实战”的教材。
3)重视实践训练。适航技术专业具有很强应用性,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需配套建设适航技术试验平台,设置工程实践环节,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是适航专业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20,21]。
高校应该积极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适航审定系统相关单位等签署相应的合作协议。通过与这些单位合作,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定点学习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选派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进一步接触适航审定实例,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4. 结语
适航领域人才队伍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民用飞机发展,尤其是民用飞机走向世界的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建设情况的调研与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教师不仅需要从适航相关的专业学科中选取,还应该聘请局方、工业方专家充实教师队伍,逐步完善和提高适航技术专业师资力量,建立一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2)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紧密结合国内民机发展对适航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程与适航类课程,适当增加适航类课程的比例,同时加大适航教材开发力度,使课程内容能够反映适航专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动态。
(3)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在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需要不断更新适航前沿知识,提高工程经验。
适航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高校已为局方、工业方提供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专业建设仍需要不断改进,培养高素质适航人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器适航司. 中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M]. 北京: 中国民航出版社, 2010.
[2]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官网. C919飞机[EB/OL], http://www.comac.cc/cpyzr/c919/.
[3] 新华网. 新舟700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2021年投入市场[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08/c_1122223502.htm.
[4] 科普中国网. 中国蛟龙600[EB/OL], http://www.kepuchina.cn/zt/2017/jl600/.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 飞行器适航工程系简介[EB/OL], http://transportation.buaa.edu.cn/info/1018/1329.htm.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网. 飞行器适航技术[EB/OL], http://zs.nuaa.edu.cn/News_View.asp?NewsID=780.
[7] 高考网. 飞行器适航技术(本科类) [EB/OL], http://college.gaokao.com/school/tinfo/34/schspe/2047/.
[8] 杨宏, 谢慧.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对策探析[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 8(5):156-158.
[9] 陈平. 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 42-47.
[10] 葛红娟, 陆晓华, 吴海桥, 等. 航空器适航技术与管理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30): 86-87.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 [EB/OL], http://dept3.buaa.edu.cn/bksdsz/bksdszssbf.htm.
[12] 钟秉林, 李志河. 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22):19-23.
[13] 王牧华, 袁金茹. 交叉学科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创新与体制变革?[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2):66-72.
[14] 佘远富, 王庆仁, 周福才. 高校内部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 145-149.
[15] 骆建建. 刍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框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92-95.
[16] 张伟. 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探讨[J]. 大学教育, 2017(9):146-149.
[17] 杨仁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6):58-60.
[18] 梁微. 地方综合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评论, 2017(11).
[19] 汤易兵, 李勤, 姜辉. 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原则、评价与思路[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7):53-57.
[20] 刘云利, 李永平, 李洪亮. 新建本科校企共建工科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 2016(12):20-24.
[21] 陈农田, 周长春, 谭鑫. 民航适航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实施路径[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6, 27(5):19-22.
作者简介:邹田春(197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纪乾(1991-),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航空器适航审定工程;秦嘉徐(1995-),男,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航空器适航审定工程。
收稿日期:2018-4-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烹饪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11/26
- 下一篇:基于BIM技术的建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