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刘敏芳
摘要:创新驱动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素质模型为切入点,分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特征,并提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素质模型;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248-02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翻开了新的一页,如何将创新驱动的第一动力体现,更好地发挥创新的战略作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素质模型为切入点,分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特征,提出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就是以素质理论为基础,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具备的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美国学者McCelland以“行为事件访谈”技术为核心挖掘外交人员素质特征,选拔优秀外交人才的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素质模型发展的开端,此经典素质模型建模路径也是目前公认的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模型,我们除了要考虑到不同组织人才需求的个性特征,还要对不同地域和行业的人才素质要素进行采样、研究,以便建立的素质模型涵盖知识、思维、能力及个性品质等具有相通性的素质要素。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素质特征
创新型高技能素质特征包含了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动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要素,主要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综合能力以及个性动机四个方面。要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就要把握好这类人才的共性素质特征,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对素质模型中影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动的素质要素进行分解,对各分解的维度进行量化,再权重并系统归纳,则在人才培养方面更科学、更合理。
1.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对自身领域以及相关联专业的理论知识要有充足的储备,能够紧跟技术发展前沿,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基本要求。创新就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再深一层次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先进技术应用于最前沿,才能持续进行创新活动。因而,作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首先要对自身行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厚的储备,保持发展动向的敏感度,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2.灵活系统的思维形式。不同的思维方法体现出思维形式的多种特性,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言,在创新过程中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方向上的求异性、思维空间上的整体性、思维程度的深刻性以及在某种特定情境中思维形式的突发性、跳跃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的功能,“通过不同思维方式的灵敏转换与灵活选择,突破和重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以具有预测性、超前性的新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以及规律”,进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案,这种思维风格是创新主体对事物做出系统预测、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关键性创新素质。
3.追求革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从古到今,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推动着整个世界科技进步,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具备这样的“工匠精神”。拥有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工匠精神”,和较高专业知识技能,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能够在自身领域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4.开拓进取的个性品格。新型高技能人才具有积极的个性品格,如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豁达自信的人格魅力,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等。这些优良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其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将创新活动进行到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自主创新。
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儒家传统文化里,一向都是推崇读书,而对职业技能教育比较轻视。虽然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对职业技能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尊重,尤其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而言,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缺少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因此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培养意识,要形成尊重劳动、知识和创造的意识,这样不但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还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前我国正面临着高端制造行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挑战,据调查发现,生产制造业中高级技工一直都比较紧缺,特别是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我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阻碍,因此在实施工业4.0战略下,怎样建立健全高技能型人才职业培养机制已经迫在眉睫。(1)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与技术发展和市场要求相适应、产教学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形成体系,不仅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2)创新教育育人模式。古代的工匠师傅们都是用“心传身授”的方式来带徒弟,学徒们都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操作中提高技艺。这种“师徒制”中注重的“手把手”言传身教是我们当今教育中所缺乏的,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养成。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特征设置课程体系,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要紧跟学科发展,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健全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促进行业企业与院校更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到院校的课堂教学以及顶岗实习、行业资格认证等,完善相关能力考核办法,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特征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充分引导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统筹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注重人文关怀,将优秀的产业,优秀文化,职业文化引入课堂教育,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匠精神”中蕴含的巨大力量能够滋养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有利于以后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
3.创新协同条件建设。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有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实训基地建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撑条件;处理好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关系,对实训基地布局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安排,使得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深入思考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创新管理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紧紧围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重点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和技师培训项目,目的是培养不仅技能高,而且还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制造业从业工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在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合作,建立共同的研发中心,建立健全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早期发现、选拔和培养制度,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此大环境为基础,又有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做保障,从院校到教师,从软件到硬件,实现创新教育环境的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青泉,欧浪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73-175.
[2]陈展.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4):209-209.
[3]管平.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45-47.
[4]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9-31.
[5]張桂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实践[J].职教通讯,2010,(2):62-6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RDA对高校图书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数据库建设的启示 2019/3/4
- 下一篇:基于专业联盟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