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工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从事电子设备、电气控制设备、机电维修等专业产品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能、电气识图、电子测量、室内外线、电力拖动控制、PLC等专业课程知识,具备CAD、PROTEL等软件的使用技能,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具备一定的电气线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一、中职电子电工类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前电子电工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当前的专业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局面中,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会涉及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许多先进的现代教学模式缺少相应的研究,没有针对教学实际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现代中职教育的特色以及实际水平得不到有效的展现,最终将会影响到中职教育的效果。
(2)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当前在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多地受限于课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具体的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消化。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样就会使培养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受到影响。
(3)缺少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当前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计划的制订方面,没有很好地体现自身的特色,在教学大纲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实际的课程安排,并没有很好的计划,这就会使教学的整体进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重复的情况。例如,“电学知识”与物理课程中重复的比例比较高,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空间受到排挤,学生缺少进行技能进修的时间,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技能形成。
二、中职教育电子电工类课程改革的方法
(1)加强电子电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中等职业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大资金投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完善培训设备配置,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共享优势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共同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
(2)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结合教学要求,将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理论课教师,支持其在职进修和专业培训,增强其专业理论水平,同时组织理论教师参加本校实训基地培训,鼓励下企业顶岗实习,开拓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对于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对其组织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组织教学观摩、听评课和公开课等,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这样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既能承担实习教学又能进行理论课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及时反思,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3)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实践练习。针对当前教学模式,电子电工类课程改革应该优化模式,进行实践练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教师应该通过以练促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留出实践的时间,为学生后期的实践演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4)革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模式。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该针对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同时,应该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设置与其相适合的模块,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加有实际意义的练习,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学生个人学分设置上也应该针对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两个部分,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实践练习的重视,促进其对于电子电工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工课程改革过程中,涉及到了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应该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开展。其次,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学生应该主动地发挥学习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学校应该认真落实各项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模式和课程管理工作,从而有效促进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 2018/12/30
- 下一篇:设计素描多样化教学探讨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