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张瑾 陈华 陈树
摘要:从积极心理学理念入手,立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不良影响和产生原因,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中应用的方法和途径,对于进一步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心智潜能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学习倦怠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264-03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背景,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更为普遍,他们往往困于多次应试教育中的失败,更有很多学生是由于高考成绩过低无法考入理想的学校而被迫填报高职院校。学习倦怠方面表现为厌学情绪普遍,学习成就感低,丧失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升学、就业也没有信心[1]。尽管如此,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注重从负面角度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2],关于学习倦怠研究也多注重缓解学生倦怠感的实际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智潜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理念的引入,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延伸,为改善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
一、积极心理学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
对“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马丁·塞里格曼教授(Martin E.P.Seligman)的理论已被学界普遍接受,他提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延伸科学心理学的使命,进一步培养人才和发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培养人的创造力,探索人健康发展的途径[3]。这种思路对高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也在持续产生影响,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目标确立为拓展学生的优势和美德,研究内容聚焦在改善学生的情绪与性格,而研究方法的提升则主要着眼于理论和活动、体验的结合[4],其中学习倦怠改善研究同样应遵循这种思路。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不良影响
学习上,高职学生多数仍采用传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既不看重学习成绩,也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对课程体系中的实验实训等重点课程也并未投入太多的热情,甚至有“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消极学习态度;情绪管理方面,烦躁、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占主导,校园、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浮躁之风蔓延,有的学生表现出“谈学色变”的倾向;在行为上,高职学校中迟到、早退、无故缺勤等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学生与校外社会不良分子交往过密,将校外打架、赌博等行为带至校园,导致同学之间时有冲突,人际关系不良;另外,在自我评价方面,学习方面的自信心较低,很多学生无法从以往学业失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以致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不能做到主动探索,往往倾向于采用负面的归因,成就感低,也无法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群体中常也会表现为对未来的就业过程中较多的迷茫与困惑。
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
孟万金教授曾提出,在未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向高校延伸,向职业教育扩展[5]。高职教育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导致高职学生不能避免同样会产生学习倦怠现象,郝萍等针对高职学生的一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检出率高达30.24%[6],而高职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素质、学习能力、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决定了高职生将面临更多需要调整和应对的问题,他们的学习倦怠研究也更有意义。综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教学实践经验,导致高职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1.内部原因。①学习目标不明确。学者达维得·麦克莱伦提出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成就较高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7]。传统观念认为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只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社会、家庭普遍的观念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之间有差距,对学校对学生要求都比较低,导致高职学生目标感较低[8],甚至有些高职学生自己也存在“差人一等”的想法,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仅有少数高职学生表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将其付诸行动。②学习动机不具体。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多表现为内部动机,一般情况下,内部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较少产生学习倦怠[9],他们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把学习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当学习任务完成时,又能体会到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成功的学习体验减少了学习倦怠的发生,这种良性循环促使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之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具體,学习成就感低,情绪也常出现波动,细微的变化都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较高的学习倦怠感。
2.外部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原生家庭的落后观念、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社会环境的干扰作用,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产生着影响。①原生家庭的落后观念。高职学生的家长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学生没有太高的期望,让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仅为学习一些实用的技术,他们并不能在学习上给孩子更多更好的建议,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学生大多需要自己解决,而家长同意孩子进入高职院校,多数希望他们安分守己,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在学生毕业就业时也并不表现的非常有信心,低期望、低信心状态会增加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感。②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职业教育观已经逐渐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思路转变,而实际的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却并未贯彻这一新思路,保守主义、经验主义盛行,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沿用传统普通高中的管理理念,课程体系中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占主导,实践性操作由于种种原因比例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了一句空谈,实现难度大[8]。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不突出,在教学和管理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比如在课程学习中理论性学习时师生互动和交流不多,实践性操作中教师演示多,学生动手少,这些都在干扰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3.社会环境的干扰作用。高职教育发展的滞后,导致学生的就业机制尚不健全。对高职毕业生而言,寄希望于在就业时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在就业的市场上证明自己,而就业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让他们屡屡失望,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今社会上有些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将学历和毕业院校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甚至是作为准入门槛,不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10],在这种机制下,很多高职学生甚至来不及展示自己就被这种“学历至上”的要求拒之门外;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经过激烈的竞争入职后,立刻感受到由于学历带来的收入待遇上的差别,同工不同酬,并且这种差别将贯穿整个职业过程,打击高职学生的就业信心。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改善研究
在高职院校开展和实施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学习倦怠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理念,摆脱消极思维的制约,优化积极心理教育实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观察现状,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融入学生,以更加灵活的积极方法投身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改善工作中去。
1.在具体工作实施中推广积极心理学。应将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从“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取向”转变为“以积累心理资源为取向”,拓展和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源。首先,要依托院校已有的成熟的教学、管理工作网络,自上而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从理念和目标的转变推动制度的建立,保障工作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等,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其次,着重提升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提倡院校领导首先应接纳、实践并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并重视学生学习倦怠的积极心理研究;第三,在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同时,要同步推进学习倦怠研究的社会化推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高职生学习倦怠改善研究的社会关注度[11]。
2.在课程体系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目前,高职院校因学生学制短、课程任务紧等现况,很少能够有针对性地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所以较为实际的方法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摒弃传统意义上关注消极的思维领域,树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侧重于高职学生倦怠现状的改善,培养学生感受、关注和培养积极的心理侧面。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常讲到的情绪问题,应用积极情绪内容的讲述取代情绪问题的讲述;在对人际关系问题的讲授中,不再将讲授的重点集中在人际冲突,而侧重开展感恩、信任、仁慈等积极的人际互动[12]。
3.在倦怠辅导活动中体现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改善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既要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也要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努力创造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在组织倦怠辅导活动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在体验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积极情感,稳步推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将过去单一的个体学习倦怠心理咨询辅导拓展为团体活动的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团体心理游戏辅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寓教于乐、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入体会积极心理的魅力,达到改善学习倦怠的效果。第二,可贴近教育規律和倦怠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剧展演、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认识自身潜能和价值,感受进步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引导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深入。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可以在各项专业技能课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缓解学生倦怠情绪,尤其是在操作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在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课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训故障处理课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成功的处置体验知识技能的力量、感受成功的喜悦;专业课教师还可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师生课堂互动中,提问方式调整为从提问“让你最尴尬的事情”到“让你一直努力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在积极理念的引导下,更易出现积极的答案[12]。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但是高职生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深度研究和贯彻落实,目前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在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应紧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学习倦怠研究,着力探索积极的学习倦怠改善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俊平,茌良计.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4):78-81.
[2]陈树,马娟,朱金富.高职新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580-1581.
[3]程治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4):85-86.
[4]陈慧君.从消极到积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转移[A].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stitute.2013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CPSH 2013)论文集[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stitute,2013:4.
[5]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15(4):7-10.
[6]郝萍,崔蓉,代亚丽.高职护生学习倦怠现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3,(10):930-932.
[7]尹延芳.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学院高职学生为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高超.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学习倦怠特点成因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11-114.
[9]贾宁,王美璇,代景华.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1):137-140.
[10]姚凤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04):238+240.
[11]刘一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A].全国农林院校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全国农林院校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协作组,2011:6.
[12]董蓓.以积极教育为核心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5,31(2):117-119.
Abstract:From the concept of the theory of positive psychology,based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causes,and in-depth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in the stud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application ways and means,to further shaping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excavate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will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learning burnout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的思考 2019/3/11
- 下一篇: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大学生培养方法研究 20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