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的运用
牛喜霞 贾童铄 李桂兴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教学的冲击越来越大,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采用“对分课堂”的授课方式,课程由教师讲授、学生独立学习和课后讨论三部分组成。本文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运用成果分析发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以及在线学习,既减轻了教师课程的压力,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对分课堂”;互联网学习;调查理论与方法;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82-02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性质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56个课时,在大一下半年开设,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勤奋务实的作风精神、善于并勤于观察和思考的探究素质。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调查工作的意义,掌握社会调查的技术程序以及各环节的技术问题,掌握一般的统计知识。(2)能力目标:具备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如,会策划调查研究课题,会设计调查提纲和问卷,会实施简单的社会调查,会写调查报告。(3)价值观目标: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尊重科学的思想、勤奋务实的作风,勤于观察和思考的探究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对分课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中的运用
1.上课的组织与开展。本文以2016级92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23个小组,每组4人。每周2次课,分别是在周二的1—2节和周五的1—2节,每次2学时,共100分钟。第1周的第1次课进行绪论的讲解以及本课程的上课安排和要求等,第2次课进行第二章内容的讲解,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以逻辑框架和理论要点为主,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探索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形成个性化的思考模式。在第2周的第1次课为小组讨论环节,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小组进行讨论,内容主要包括:(1)按平台上的作业内容提出问题后在组内解决;(2)组内讨论提出一个问题由其他组进行解决;(3)就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本章节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讨,由组长进行记录;(4)就小组所讨论的内容进行分享互动,组内每位学生都要进行分享,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两次课结束后,每个小组把学习记录的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们和教师的再交流,并以此考察小组的学习完成状况,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2.考核方式。在“对分教学”的运用下,考核过程更加注重过程化。该课程考核方式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在“对分教學”模式下,教师授课的课堂表现为一部分;作业则通过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来完成,让学生把个人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上交。将理论和实践同时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分讨论环节,占总成绩的20%;实践环节,团队合作完成,占总成绩的50%;社会调查综合演习,团队合作完成,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核,采取在线测试的方式,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为主,占总成绩的10%,即采取“2—5—2—1制”。前三个环节完成后,制作PPT和撰写调研报告,课上进行讨论总结,最后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四个环节评分总和为个人的期末成绩。
三、“对分课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成果
我们在期末考核结束之后,对于接受“对分教学”的9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收回问卷79份,有效问卷77份。其目的是通过调查学生对该学科的上课方式的满意度,从而反映出“对分教学”在此次教学的意义。
1.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下表可知,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可以加深对该门课程的概念理解;80%的学生认为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课堂学习存在关系,9.33%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学习和课堂学习存在非常大的关系,8%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2.67%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学习和课堂学习没有关系。综上所述,在线平台的辅助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对分教学”,考核方式也随之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音”的传统模式,而是把该课程的学习过程纳入到考核之中,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个人的课堂展示、小组课堂展示和参与在线学习并完成测试内容等多种形式共同决定。由上表可知,77.63%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各种学习环节,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5.26%的学生保持中立;只有5.26%的学生不同意。在互动方面,9.33%的学生对学生间相互交流使其他学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学习这门课程表示强烈同意;61.33%表示同意;29.33%的学生保持中立。综上所述,教学模式的改变带动了考核方式的转换,从多方面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3.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上表可知,5.33%的学生表示在线学习明显提高了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58.67%的学生表示可以提高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0.67%的学生则没有显著的感受;只有5.33%的学生不同意该说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再加上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声音、动画和图片,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型思维模式,最大程度的展示出他们主导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对分课堂”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对分课程上,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指路人”,更多的赋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若学生在课下不能自主利用平台学习和小组帮助,就很难融入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学习。这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快捷和便利,也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不仅仅只靠课堂上的时间,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现有时间合理计划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激发了学习潜力和探索精神。这种运用也促使着考核方式不断改善,注重过程化考核,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参考文献:
[1]蔡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管理学原理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01):91-92,136.
[2]徐侠,彭国香,王娟.强化过程管理,构建“微实践”为特色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J].文教资料,2017,(20):207-209.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问题教学与翻转课堂结合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19/3/5
- 下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