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长时期的高速发展时期,全国高校持续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为广大青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量的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突出了各种矛盾,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过剩与紧缺同时并存,为人才的适用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就业状况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而就业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效果。
1.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容
1.1市场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体系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打破了包分配的制度,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市场的机制进行双向选择,这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市场化就业的重要机制。各个用人单位通过公开招聘信息、就业信息宣讲和供需网页等方式进行供需双方的对接洽谈,进行双方的自由选择。大学生在此情况下没有了等靠要的资本,在学校指导下主动投身于人才市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当前大学生作为市场资源的一种,市场机制在其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1]。
1.2竞争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竞争意识是就业观中的重要内容,其竞争意识的强烈对于实现其职业理想至关重要。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由于供需双方选择的多元性,存在优胜劣汰的机制,要求大学生勇于面对、积极参与竞争,及早树立竞争意识,学好专业,练好本领,致力创新,以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竞争的机制决定了谁的付出多,谁的收获就大,在就业中也就有更大的空间。
1.3能力观
一是基本技能,按照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基本技能不仅是基础专业知识,还应包括时代所需要的专业边际知识、运用工具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等。二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有思考力、评价力、创造力、洞察力与判断力等。三是表现力。表现力指运用一定的介质,表现个性化思维的能力,主要指个人行为能力与模式。在当前形势下,要求大学生要具备独立的观点与思想,并通过创新的手段将其表现出来,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展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四是承压能力。面对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焦虑、自卑、自弃、急躁等不良心理问题。应该说,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对此要正确对待,不断接受教训,总结经验,这是对承压能力的考验与要求。五是适应能力。指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进行学习工作、适应环境、与人交往的能力,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团结合作精神,融入到社会之中。
1.4学历观
按照传统的观念,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在就业市场中就会占据更大的优势。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成熟的社会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不同学历层次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位置,从数量上讲,越是高学历的人才其相应的就业机会就少。尤其是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以及胜任工作的能力,更高的学历并不意味着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人才的实用性。
1.5平等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才供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呈现一定形式的“下降”,即逐渐走向金字塔的中低部。在此形势下,大学生要抛弃精英意识,树立职业平等意识,认识到只要符合社会需要,只要能创造价值,就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这就要求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就业岗位是否能够发挥特长,是否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是否能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是斤斤计较城市大小、暂时薪酬的高低、专业的对口等等。
1.6自主观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具有独特优势,他们文化水平高,专业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强,受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少[2]。同时,当前国家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环境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应该把握机遇,勇于挑战,大胆实践,成为创业路上的主力军。
2.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
2.1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中积极的因素
自主性增强。在就业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重考验。有的大学生勇于面对,积极乐观,主动勇敢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和自信,体现出了主观能动性。虽然他们也渴望毕业以后能够尽快地找到中意的工作,但有的大学生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并不苛求,把能够实现就业作为第一选项,之后通过努力工作、积极表现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形势,其就业观较为端正和理性。
就业观较为灵活。在传统的就业观中,大部分大学生就业时的第一选项仍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央企、国企等。但是在大学生观念中,这些已经不是唯一选项。当前有的大学生职业观念已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出更加开放的特点,他们更注重其职业规划与职业理想。有的着力寻求更广阔、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平台;有的考虑考研,进一步提升学业水平;有的抓住国家的政策机遇,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有的把目光找准成长潜力好的小公司、小企业,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寄希望于公司企业的发展成长。总而言之,当前的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就业选项更加多元多样,思路较为灵活,与自身的个性追求更加紧密地进行了结合。
2.2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中的消极因素
片面强调个体利益。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其就业选择与对职业生涯的期望呈现出二元化的倾向。和社会利益相比,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利益的实现。其在就业观中的表现就是在就业选择中把个人的发展前途、空间、兴趣、特长、爱好当作主要标准。有的学生注重片面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将工作环境优越与否、收入的水平作为衡量就业的标准,强调个性的需求,而不注重社会利益的实现,在把握个体利益和社会贡献值之间,明显偏向于个体。在大学的就业教育中,强调应将个人的利益置于社会、大众和国家的大局中,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进行有机统一,甚至为了发展大局,暂时牺牲个体的利益。但是,在现实的就业观念中,许多学生选择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选择城镇而非农村,选择沿海地区而非内陆地区,尤其是面对到农村去的政策号召,较少有人真正响应,只是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才被动选择,否则根本不进行考虑。 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具体表现在地域和职业的选择。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先考虑薪酬收入水平。在他们的观念中,别管选择什么单位、什么职业,经济收入水平就等同于个人价值的高低。按照这一观念,有的大学生忽略了理想和精神追求,对岗位专业、单位行业和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因素考虑较少,行业较为盲目。在对地域的选择时,有的大学生将就业的物质环境好不好、城市大不大,经济发达不发达等当作首要或重要的选择标准。在潜意识之中,他们把经济收入水平当成了面子问题,选上不选下,选大不选小,个人的精神价值与理想追求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
片面强调就业结果。当就业结果不理想时,一味将原因归于社会形势,而不是反省自身的能力素质修养。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社会阅历少,面对挫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对自我的评价存在偏差,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够结合这种变化对就业观进行正确定位,致使在就业时确定价值坐标不准确。我国高校经历了长时期的扩招,许多高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学资源上较为短缺,而且课程改革力度也无法适应高校学生的增多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培养的素质有所下降,结构也不尽合理,大学生应清醒认识这一点,主动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但有的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把就业希望寄托于家庭、寄托于社会关系,认为就业的结果决定于外在资源,而不是专业素质水平,从而在学习中不注重能力素质的锻炼提升,在此认识下,一旦“社会资源”没有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招考程序日益严格以及社会化就业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有些大学生往往手足无措。
3.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对策
3.1推进就业观教育和学业教育的融合
许多高校只在大学生临毕业的时候才进行简单的就业观教育,往往效果不佳,学生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依然非常茫然,进而导致就业效果不好。所以要推进就业教育和学业教育的融合,就要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业教育的始终。首先是进行就业形势的教育,让学生对专业人才在市场需求中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大学学习的一开始就使其有一??基本定位、方向和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其次是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理想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确定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方向与位置,据此确定就业计划。再次是提高实践能力。在大学生高年级,通过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报告会、模拟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3.2推进就业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就业观与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就业观。所以,要站在人生观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观开展指导。第一,从年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心理趋于成熟、正面临着现实社会的考验,他们热情较高、倡导个性、强调个体价值实现。另一方面,其社会实践经验较少,缺乏锻炼,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经验偏少。对此,要通过专题性指导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复杂多变的状况,消除自我中心、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认识,增强他们面对困难、接受挫折的意识[3]。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虽然与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二者并非完全等同,应教育学生对二者关系进行辩证对待,把个体的价值放到国家、人民和社会利益大局中来定位,不要单纯把生活贫富,收入高低作为衡量个体价值的唯一标准,而要看自己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的大小。所以要以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来指导就业,凡是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能够创造出价值,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沿海还是内地,无论条件艰苦还是优越,无论工作坎坷还是顺利,都是很好的施展抱负的广阔平台,都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好机遇。同时,创造价值和实现自身价值具有同质性,当大学生为社会奉献了价值,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3.3推进就业观教育和形势教育的融合
当前,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足,缺乏宏观视角与微观认识,使他们的职业规划受到了影响,努力的方向与程度也有所偏颇。对此,要将就业观教育与形势教育进行融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才市场的复杂变化与总体形势,使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就业、事业与职业、当前和长远、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就业形势调整确立就业观,以动态的思维考虑问题,把理想追求和就业的现实进行紧密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在大学毕业生体量巨大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目的地不仅限于城市、机关,而要面向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在社会转型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更加细化,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练好内功,毕竟自身素质和能力才是决定发展空间的根本因素。
4.结束语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与传统观念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影响了就业成效,也影响了人才质量。对此,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这是大学生就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需要。要努力推进就业观教育与学业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形势教育的融合,努力提高就业观教育的深入性和有效性。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 2018/5/29
- 下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下外语类院校创新教育研究 20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