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取生活之源 活化学之水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6 14:56:10      点击:

徐银英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活化学案素材的引入原则,从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堂练习及课后延伸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活化“学案”的设计及使用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特点,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生活化 素材 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05-02

“学案”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工具。

笔者从 2009 年开始摸索编写和使用“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深感 “学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非常积极、有效作用。然而,刚开始使用“学案”时,也遇到过一些阻力,部分学生觉得“学案”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搬到“学案”里进行预习填空,是变相的作业,枯燥无味。为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效果奇佳,学生的排斥心理消失了,学习兴趣倍增。同时,在“学案”中融进生活化素材,可为复习留下解决生活中实际化学问题的背景材料,学以致用,提高效率。

不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念,都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只有适应生活的教育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生活离不开化学,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化学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素材,生活化素材融入“学案”,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化学真谛,感受化学的魅力,学習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将化学生活化是培养和保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引入生活化素材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在学案中融进生活化素材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选的素材应该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只有真实的情景,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教材,甚至是上网查阅资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如果是为了贴近生活故意捏造虚假的情境不仅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研究的乐趣。因此,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对所选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素材的真实性、所隐含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所含概念、原理的严谨性。

2.知识性原则

“学习目标”与“素材”应当是“目的”与“手段”的一种教学关系。 与学习内容匹配度越高的素材,越能发挥越好的效果,使课堂和学习恰得其所。如果选材目的不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只是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只考虑其“生活性”,而忽略其“知识性”,就会脱离教学主线,使素材丧失其应有的价值。

3.新异性原则

新异性指情境中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能够一下子就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素材时,需要将它们重新整合,注意主次分明,使素材更加鲜明和新颖,在编拟的时候,也可适当高于生活,这样就会使情境变得更有活力,也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髙学生的创新意识。

4.启发性原则

“生活化”素材虽来自学生熟知的生活,但若只是一般的叙述和介绍,只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足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素材,并设计蕴含多层次知识点的问题,透过生活现象去挖掘与化学知识有关的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生活现象分析之中。学生在解决一个接一个的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时,也就是在学习化学思维的过程,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感悟化学真谛的过程,体会成功与快乐的过程。

二、学案设计、使用的整体思路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的“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提升、归纳反思六部分。学案一般是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进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生活化素材的引入主要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及课后拓展提升部分。

在设计和使用“学案”时,生活化素材可以是单一的一个片段,用于新课引入或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干”,从中逐步抽取出需要的信息,形成知识的整个系统认识。

1.课前导入生活化——激发动机

导入环节,是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开始,导入是否得当,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往往影响一节课的效率。在“学案”的设计上,在给出本节的学习目标后,可以马上导入一段“生活化”素材,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本节课的内容隐含其中,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伏笔。

例如:《苯酚》的教学,在给出学习目标后,就可以给出以下两则材料让学生思考。

材料一:苯酚的泄漏和处理

2006 年 11 月 17 日,在京沈高速公路上,一辆满载苯酚的罐车与一货车相撞,导致20余吨苯酚泄漏。现场的工作人员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将捞上来的无色结晶体(苯酚)放入铁桶内,一位工作人员防护手套上“烧”了一个洞,他的无名指已被苯酚腐蚀得发了白。污染的泥被迅速送到相关部门进行焚烧处理。

材料二:苯酚软膏的说明书(部分)

[适应症]用于皮肤轻度感染和瘙痒。

[注意事项]

(1)用后应拧紧瓶盖,注意避光。

(2)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用酒精洗净。

(3)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药理作用]本品为消毒防腐剂,其作用机制是使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和变性。

思考:你能从上面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苯酚可能有的部分性质吗?试写出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通过研读“学案”的两段材料,自然就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但材料给出的信息有限,不足以使学生用已有知识对材料做出结论,这无疑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查阅资料。

设置的思考引导学生指向学习目标,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展开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课中探究生活化——理解新知

在设计课堂合作探究的环节,适当增加生活化素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性质、化学概念或理论。

如在学习《铝》的性质时,可以在“学案”里引入铝锅的使用说明书“不能用铝制品盛放酸性和碱性的食物,也不能盛放腌制的食物,比如酱油、醋等。铝锅如果遇到顽固的污渍,需要先用温水浸泡两个小时以上,然后再用软毛刷清洗,不能用钢丝球或者砂子来进行清洗。”从说明书上学生能初步感知到铝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这一性质,但是真的吗?有学生会存有疑问,這时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辅以实验探究,明显的实验现象会让学生兴奋不已,原来铝真的可以跟酸、碱反应,原来这说明书不是乱吹的,原来生活中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化学知识!

3.课堂练习生活化——学以致用

在“学案”的“课堂巩固”中,教师可以选择或设计一些与生活生产有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堂巩固练习,也可以设置与生活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深化“学以致用”的观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关于钠的化合物性质我们就可以设置以下习题:

(1)蒸馒头时,在发酵的面团里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的作用是( )

A.使馒头变白 B.增加甜味 C.除去发酵时生成的酸

D.产生CO2使馒头体积膨胀

(2)厨房的两个调料瓶中都有些白色固体,只知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碱面(纯碱)中的某一种,请您利用家庭现有条件,用两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简要写出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

这样的习题能够消除纯化学习题的枯燥感,更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既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又体现了化学的价值。

4.课后延伸生活化——拓展提升

通过课堂饶有趣味的学习,学生轻松掌握了化学知识,但老师和学生都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可以乘胜追击,继续深挖素材,挖掘学生持续的热情。

例如《原电池》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水果、汽水、厨房里的醋等材料制作原电池,并说明原理。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作业,既加深了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启示

教育是发生在真实生活世界的社会活动,将单调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在“学案”中融进生活化的素材,能帮助学生发现、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化学,从中再回到生活应用上,“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是形成科学的过程。将生活化素材引入“学案”设计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化学更有兴趣了,更愿意去预习和复习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够很快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学习不再枯燥。从教师的角度看,尽管课前准备工作所耗的时间有增长,但是课堂利用“学案”实施教学,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愉悦,课堂高效,实为“双赢”。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