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思考
袁凤娟 乔曼华 张慧子 夏西超
[摘 要] 护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教育关注的永恒主题。分析了护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片面追求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失衡、人文素养薄弱、过程管理松散、评价体系单调、氛围底蕴失色等问题,提出注重文医结合、优化课程体系、齐抓共管、强化社会实践、营造育人环境等举措,为提升护生人文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康中国;护生;人文素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平顶山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课程思政在儿科护理学中的教学探索”(PXY-SZYJ-201908)
[作者简介] 袁凤娟(1986—),女,河南扶沟人,硕士,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夏西超(1977—),河南南阳人,博士后,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185-04 [收稿日期] 2020-07-27
一、前言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更是人民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和练就具有时代担当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对全面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一时代背景下,医学教育既面临严峻的考验,也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护生人文素养培养要结合时代背景予以透视、分析、凝炼和提升。本研究以护生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素养培养为着力点,重点分析当前人文素养培养现状,结合健康中国这一时代背景,提出拓展护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的新举措,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二、护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养
当前在医学类院校人才的培养中,多注重护生临床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1]。一些医学类院校片面迎合用人单位录用人员标准,在现实就业压力和社会需求环境下,忽视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生人文教育没有实质性突破,没有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使护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丰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文精神,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现实教育中,医学类学校对护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和启发不够,使得护生只能接受教条式的理论教育,缺乏对人文教育的体会和认同,偏离护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初衷。
(二)课程体系结构失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错位
在课程质量上,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存在过度知识化的问题,课程设置虽逐渐增多却难以构成有机体系,多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状况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医学类院校片面追求人文课程开设数量和范围,认为人文课程数量越多,护生人文教育质量越高,以数量为衡量指标,缺少质量控制,最终导致护生不重视人文课程,课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2]。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只是根据现有师资情况来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不能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和护生特点,导致学校对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深入探究,并未和护理学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出现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
(三)专业素养薄弱,人文素养植根不牢
在思想观念上,一些教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增强护生人文素养应是人文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为教而教,很少自觉地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此外,大多采用教师本位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多用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仍占据人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护生在接受人文教育时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创造性、融会贯通等能力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3]。人文教育效果不佳,以致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效果不佳。
(四)过程管理松散,人文素养流于形式
相对于专业教育,在实际教学环节,医学类学校在加强护生人文素养方面仅仅注重课堂规划和理论传输,却忽视对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探讨和运用。实践环节基于课堂人文素养教育理论,将这些理论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有助于将护生培养成为具备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一些医学类学校在教学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这不利于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4]。教学内容的被动选择,也使得许多医学类院校本科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当护生进入医疗单位实践时,医疗机构和医疗单位对护生的人文素质引导不够,护生多从事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削弱了实践本身的价值和目的,致使课内知识和课外锻炼无法有效衔接。
(五)评价体系单调,人文素养思维滞后
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一般以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为目标进行量化和价值判断。医学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是具体的、可量化的,是对所培养医学类人才质量是否满足社会发展和大健康需要的质量评判。现在,对于医学类院校护生的评价大多注重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其人文素养的评价,护生人文素养评价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评价指标单一,未注重护生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素养养成等多重评价[5]。人文知识固然是评价护生是否具备人文素养的一方面,但思维才是教学评价中更重要的方面。护生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思维,才能学会运用人文知识,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从而上升华为人文素養,这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
(六)氛围底蕴失色,人文素养沉淀不足
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受其负面效应的影响,一些教师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工具层面,忽视价值层面;重现实追求,忽视理想追求;重片面的“经济人”,忽视全面的“文化人”。这使得校园文化氛围遭遇挑战,严重影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
三、加强护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坚定护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养,医学类院校必须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人文素养特色的培养体系。
(一)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推进护生全面发展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护生人文素养提高提出新的要求,要注重以德为先,聚焦护生全面发展,树立面向人人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护生人文教育应因材施教,注重知行合一和共享共建;坚持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充分肯定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摒除唯智主义和唯技主义的错误观念,转变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树立护理学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实现医学教育现代化[6]。在办学理念上,加强学校教学和医疗单位的合作,依靠制度切实解决医学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分离的现象,切实将片面追求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并重的教育,从注重做事转向做事和做健康身心的人相结合的转变,从单一的护理专业教育转向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以提升质量为根本
健康中国背景下,护生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应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兼顾人文教育,逐步建立起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体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相衔接、知识传授和价值判断相统一的特点[7]。学校应丰富人文课程种类,要通过知识传递、价值引导、内在养成等过程,增加人文课程的民族性、导向性、时代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医学类院校现状,应逐步建立并实施大健康的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保障人文素養课程种类、学时数、课程质量、考核体系等的同时,确保护生人文教育质量。对护生进行人文教育,目的是完善其自身素质和弘扬人文精神。因此,课程设置应立足医学教育目的,明确课程目标,从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出发点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切忌照搬医学其他专业的教材和教法[8]。
(三)多专业教师齐抓共管,实施一体化推进
健康中国背景下,提升人文教师和专业教师素养,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是提高护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调动护生学习人文知识积极性的师资团队,对护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深入研究医学教育的特点、定位、发展和规律,用心揣摩、反思、论证、提升,不能照搬以往经验教学[9]。同时,医学类院校要注重对学管人员自身素质的考察、培养和提升。比如,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由辅导员负责,高素质的辅导员能更好地引导护生行为,教化护生心灵,提高护生素养。因此,要实现人文教师、专业教师、学管教师的齐抓共管,找到护生人文培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人文培养过程中的一体化推进,提高整体成效。
(四)强化社会实践,推进课堂无缝对接
健康中国背景下,护生人文素质培养应转变教学手段,在人文教育中强化讨论、启发、辨析、反思和自我批判环节。教师就某一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为主;不表明自身立场,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合作,促成新见解,达成新共识[ 10 ]。在课堂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要注重教学环节,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意地渗透人文教育,培养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热爱生命、大爱无边、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护生人文素养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加工,突破学科壁垒,主动将重复和杂乱的课程系统化、简单化、生动化和理性化,努力使跨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使护生人文素养教育润物细无声[ 11 ]。此外,充分设计、开发、利用和挖掘第二课堂在提高护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利用好护生社团活动这一载体,有意识地将人文素养培养作为社团活动的使命,构建护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充实护生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五)营造育人环境,陶冶护生情怀
健康中国背景下,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提高护生人文素养的基础。校园环境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沉淀、区域特色等。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有效利用一切机会传播学校理念,让护生置身校园环境,精神受到感染、陶冶和净化[ 12 ]。同时,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护生的参与度,增强护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护生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和创造力。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搭建三位一体的护生人文素养培养框架,以学校为主阵地,依据自身特点定期开展讲座论坛和互动交流,旨在陶冶情操,增强护生艺术教育,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实现护生人文素养的再提升[ 13 ]。
四、结语
当前,护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质量。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积极参与进来,承担相应责任,才能构建起护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开辟护生人文素养培养新路径,更好地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万东升,魏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7(1):122-125.
[2]Qian Y, Han Q, Yuan W, Fan C. Insights into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J Int Med Res, 2018, 46(9):3507-3517.
[3]徐乐月,张丽娟,李艳艳等.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审思和路径——基于某医学院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J].西部学刊,2019(5):91,110-111.
[4]白佳瑶,张瑞星.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及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7,99-100.
[5]Shiau SJ, Chen CH. 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humanistic care in medical education. Kaohsiung J Med Sci. 2008, 24(7):367-72.
[6]魏琳.如何用医学人文素养把控临床决策[J].医学与哲學,2018(6B).
[7]Delmas P, O'Reilly L, CaraC,BrousseauS,WeidmannJ,Roulet-Schwab D, Ledoux I, Pasquier J, Antonini M, Bellier-Teichmann T. Effects on nurses'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and on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o strengthen humanistic practice among hemodialysis nurses in Switzerland: a protocol for a mixed-methods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Nurs. 2018, 17:47.
[8]Scanlon A. Humanistic principles in relation to psychiatric nurse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 2006, 13(6):758-64.
[9]Gutierrez CM, Cox SM, Dalrymple JL. The revolu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Tex Med. 2016, 112(2):58-61.
[10]Shiau SJ, Chen CH. Reflec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humanistic care in medical education. Kaohsiung J Med Sci. 2008, 24(7):367-72.
[11]潘懋元.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发展高等教育中国学派——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6):1-2.
[12]Han ER, Yeo S, Kim MJ, Lee YH, Park KH, Roh H. Medical education trends for future physicians in the era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 integrative review. BMC Med Educ. 2019, 19(1):460.
[13]方华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基于课程层面的扎根理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12):5-1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单号信息——《SPOC教学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应用评价 2021/5/10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面向线上线下教学的“航空安全法规与标准”案例设 202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