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音

教育自觉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3 20:31:19      点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204-02

  文化与教育的相通性决定了教育自觉理论的提出和应用,教育的发展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自觉的要求。教育自觉作为教育活动中个体应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应有的品质,在研究生教育中更能凸显其价值,本文从教育自觉的角度展开论述,寻求其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教育自觉概念的提出

  “自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认识而觉悟”[1]。consciousness是“自觉”的英文表达,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是“The state of being able to use your senses and mental powers to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The state of being aware of sth,The ideas and opinions of a person or group”[2]。综合中英文的共同解释, 则“ 自觉”应该是一种自我清醒的状态, 看待事物的观点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根源于主体因认识而达到对对象的深刻理解。“觉”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古代印度的Vi-ra-Saiva学派也早就注意到了“自觉”的重要。

  学术界普遍认为“教育自觉”这一术语起源于199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费孝通先生一直从事文化方面的研究,而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则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导致外来文化涌入国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冲击。他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3]

  二、教育自觉理论的形成

  从理论起源上看,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决定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传递传播途径,也创造文化,所以“教育自觉”在学术上是 “文化自觉”的延伸而生成的结果[4]。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看,陆道坤谈到在“洋务运动”前,西方文明伴随武力登陆中国领土,撞开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紧闭着的大门,开明地主阶级睁开眼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并准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的筹建,中国式的“教育自觉”开始产生。在古老中华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清末的开明地主阶层和先进知识分子以有底线和有原则的“学习”态度应对近代教育的筹建。“这种学习态度逐渐演变成‘教育思想自觉’‘教育输入自觉’‘教育制度自觉’‘教育实践自觉’。 ”[5]

  学者们从“文化自觉”的概念中得到启发,提出“教育自觉”理论。李宝斌、孙俊三在《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一文中提到:“教育自觉是源于对教育性活动的深刻认识和对活动意义的肯定判断,活动主体积极主动地排除种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6]它与“教育本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理性思维,而不是人对教育的下意识反应。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邬志辉先生认为,教育自觉是建立在对当今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上,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点、中国教育现状的自知之明,经历的是从自知到吸收到重建的一个过程,最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7]。两者对教育自觉的定义角度不同,前者是从教育的内在体现说起,而后者则是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来谈。

  三、教育自觉理论的价值与应用

  1.理论价值

  自觉代表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的发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此,对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自觉”给我们提出了时代性和民族性两大要求,不仅要总结文化传承、教育传统,更要将其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机结合。每一个教育发展阶段,教育都要凸显中华民族的特色和时代特征,并且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5]。

  张楚廷先生说过,教育自觉必表现为一种哲学自觉,归根结底,最终要回到“人”本身。进入文明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即“人是什么”,即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就这个问题做出了丰富的解答,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处于未完成的?钐?。教育培养人,教育需要在保持对这个问题高度关注的状态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人从觉醒到自觉。作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体会,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8]。在很大程度上,教育自觉就表现为对这一问题的自觉思考上。“自觉是人对自我的觉察, 是对自我内在本性需要的价值认定, 是对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教育的自觉是教育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走向相对独立, 是对教育内在本体价值的意识, 是对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重要价值的认定。”[9]这是李森先生从人的自觉为前提对教育自觉的认识。邬志辉先生认为教育自觉应该包括对教育生存境遇的自觉,对教育政策制度的自觉和对教育内在规定的自觉[7]。

  2.理论应用

  通过中国知网对教育自觉进行检索,检索到与教育自觉相关文献39篇,从2003年开始有学者的研究涉及教育自觉这一理念,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近五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自觉与教育输入、教育自觉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与哲学自觉、教育自觉与教育创新、教育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自觉与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自觉与教师教育、教育自觉与高校教师评价、教育自觉与教育国际化、教育自觉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等方面。   邬志辉先生在《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一文中提出教育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动力源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来自于教育自觉。教育创新实际上就是积极开发和自觉运用自身潜能的过程,其自觉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创新的水准,从这一点来看,必须有对教育生存境遇的自觉、对教育政策制度的自觉、对教育内在规定的自觉,教育主体才能实现教育创新,才能在国际教育对话中发声,引领历史变革。

  李宝斌先生在《教育自觉理念下的教师教育》一文中提到,在教师教育中,品质培养比技能培训更加重要,其中教育自觉品质的形成对教师的发展影响最深远、最持久。就师范生教师教育而言,需解除其后顾之忧、指明自觉的方向、指导其在教育实践中成就教育自觉的品质。

  陆道坤先生在《 “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兼论近现代教育“中国梦”的萌发》一文中提到“教育输入”与“教育自觉”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两个关键词,二者一明一暗,共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自觉”意识迅速萌发于清末西方列强文化教育的强势入侵,也标志着近现代教育“中国梦”的启程。在“教育输入”视野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教育自觉”的系统化趋势逐渐明显,呈现出“教育思想自觉―教育输入自觉―教育制度自觉―教育实践自觉”的立体发展态势。

  刘立华的博士论文是教育自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决定了从教育自觉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其中全球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界定不清晰、理论不自觉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两大问题。刘立华在文章中重点探索了“教育自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问题,提出了政府的教育自觉、学校的教育自觉、教师的教育自觉[10]。

  张楚廷先生在《教育自觉与哲学自觉》一文中写到,进入文明史以来,人类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是什么”,教育培养人,理应更加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在完成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自觉的教育工作者必定自觉地关注这一哲学问题,并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升对人的理解,因而,教育自觉必表现为一种哲学自觉。

  李宝斌先生在《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一文中提出教育自觉是一种朝着发展人、提升人的教育终极目标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行动和思维的教育品质。在探寻教育自觉迷失的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教育自觉复归的氛围营造应该正确引导天赋欲望、注重杰出人才的培养、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识。

  教育自觉是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国外并没有关于教育自觉的相关研究和论述,但是国外学者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有对教育自觉的理性体现。国外与教育自觉理论相关的研究源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主张道德准则上的相对主义和道德实践上的过程主义,认为没什么价值观是绝对正确和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道德准则是可以让所有人认同的。

  四、教育自觉理论的完善与应用前景

  笔者认为,教育自觉的理论对于研究生培养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这一环节。教育自觉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契合点是教育自觉理论对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在哪些方面能够实现教育自觉。虽然没有学者从教育自觉的角度谈过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但是笔者从对教育自?X概念内涵的研究中,发现教育自觉实际是指导人如何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而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目的就是让研究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学术价值,最终实现学术自觉。彭树智在《回归学术 培育自觉――谈研究生学术自觉意识的培养》一文中也谈到“研究生导师应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自觉意识, 包括学术生长点的自觉意识、学术研究的主体自觉意识、学术理论思维的自觉意识、学术问题的自觉意识、学术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1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