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小学教育如何改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8-30 16:35:45      点击:

小学教育如何改良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底层,也可以说是培养的土壤,这个土壤适不适合创新人才的成长,更是关键。
  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落实问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道德思想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而并不相反。但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推行多年,真正落实的学校并不多。或者是因为学校本身有难处,又或者是老师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所以造成在课堂教学上执行不一。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应试教育还是比素质教育普遍。
  (二)評价中存在的问题
  1. 重知识轻能力。从理念上看,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是普遍的。测验命题纠结于知识的细枝末节,忽视记忆以外其他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压力山大,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 片面追求分数。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3.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习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尺。有些学生或许会以为成绩不好而当众被批评,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通常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当今,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可以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这种压力通常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而不会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土壤的改良办法
  (一)评价制度的改变
  评价制度改革,我国已经走了多年,也出台了不少评价方式,到最近的中考、高考的改革,这些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主要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升中是无须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的,考试的选拔功能在小学生评价机制中就不需要考虑,我们要注重的是反馈的功能,发挥考试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和帮助的效能,以评价促教学即可。
  我们在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测评外,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在重视学生认知领域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水平。
  在考试评价形式上,我们习惯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的简单评价形式,并认为这是最为公平而有效的,所以一直来许多教师乐此不疲。其实这分数测评有其偶然性和片面性,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反而误导了许多家长、学生唯分数论。
  我们无论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实际上都是观念的改革,我们要改革学生学业评价,首先需要弄清楚考试是为了什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是为了什么?怎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怎样的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思维是创新的动机和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景中积极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思维性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作相应的转变:
  1. 教学观的转变。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由单一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双向的过程。
  2. 教师观的转变。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职责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传道、授业、启惑,教师不应当只给学生解决问题,而应该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