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39:11      点击:

马海军 朱娟娟

摘要:以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例,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采用突然死亡法考勤体系、课程群和“朗读者”的授课模式以及半开半闭课程考核体系,为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及其他科目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12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和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在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8年开始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迄今已经走过了9年的历程。《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它集“食品科学”、“管理学”、“统计学”于一体[1],通过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讲述,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HACCP、ISO9001等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预防各类食品危害的发生,提高食品质量安全[2]。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食品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14级《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作为试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尝试。

一、课堂考勤采取“突然死亡”法

课堂考勤是当前高校课堂管理的一种方法,增加出勤率是课堂考勤的目的。出勤率较低会导致课堂学习气氛不好,进而影响班级团队建设,进取心不强,通过考勤还可快速发现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异常状态,掌握学生的实时情况。对缺课较多的学生与学院学生办公室沟通建立学业预警机制,采取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对于大学相对较为松散的班级形式,课堂考勤还增进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2]。《食品质量管理学》上课时间多安排在上半年度一二节课进行。古语就有“春困秋乏”一说,对90后大学生而言,迈开腿步入教室本就很难,何况适逢春季。在32课时授课阶段,课程组老师会任意选取五次上课时间进行考勤,考勤扣分采取递进方法,第一次不到扣2分,第二次扣4分,第三次扣6分,第四次扣8分,第五次不到直接取消考试资格。这就是我们课程组倡议的突然死亡法。通过这样随时突击并带点随意的课堂考勤模式,学生上课出勤率几乎在100%。

二、采取模块化、课程群模式进行授课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不仅仅有数理统计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方面的内容,还包括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按照该课程内容将其分为五大模块,包括食品质量管理基本理论、食品质量管理工具(老七种和新七种工具、成本管理)、食品质量过程控制体系(GAP、GMP、HACCP)、食品质量过程支持体系(法规、标准及ISO体系)、食品质量过程辅助体系(监管体系、质量检验)。同时邀请具有法学背景专业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和统计学背景的老师构成课程群。各模块授课时间按照课程群老师时间进行相应调整。

以课程群的形式,将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请入课堂,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弥补各位老师知识的弱项和盲点。特别是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方面,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专家或生产一线的质量管理人员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将这些企业高管请入课堂,针对某些知识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将会起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效果。不仅是学生,教师本人也将受益匪浅[1]。比如授课过程中我们邀请商学院讲述统计学的老师讲述食品质量管理工具模块,邀请法学院老师讲授食品质量过程支持体系模块中的相关法规,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述食品质量过程控制体系和食品质量过程支持体系中HACCP、ISO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授课模式,既加强了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因各个老师上课风格的差异,也给该门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引人央视“朗读者”的模式进行师生互动授课

2017年2月18日,由董卿主持的文化综艺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后立即引发观众的关注与热捧,该节目以文学为切入点,将受邀嘉宾的感情理路、生命体悟、人生经历与经典的文学文本,以巧妙的话题和适度的共情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细雨润物、春风拂面般温暖人们的心田,收获了不俗的收视与零差评的口碑[3]。将《朗读者》的演艺模式嫁接到专业课的教学课堂中,这是我们课程组进行课程改革的最大尝试。

《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冰冷的文字,没有人的参与,著者所体现的思想就无法进行传播。在加入了“读者”,特别是有激情的“读者”及优雅古典乐曲的参与,那么呈现在纸张上的“死”的文字就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回溯一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史,我们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群学子摇头晃脑,陶醉其中的场景。不要说他们是一群有口无心念经的小和尚,他们在大声朗读的同时也在思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课题组将央视“朗读者”的模式引人了课堂。在开讲之前,课题组的老师会和学生合作,将要进行尝试的章节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然后由学生自己加入前言和尾声,并搭配优雅的古典乐曲。开讲时,一个人进行导读,重点部分由小组成员集体进行朗读。这样一种授课模式很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課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一种授课模式对于《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生产许可制度》这样一些较为死板的教学内容而言,会收到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程结业考试采取半开半闭模式进行

在我们课程组接手《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前,该门课程主要采用学期末闭卷笔试的考核模式。这种考核体质貌似很合理,但实际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考核。其结果就是过于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略了对考试结果的反馈[4]。而且,在考试方式上,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主要成绩,考试内容有限、方式单一,不能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课程组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特点,对该门课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学期末的结业考试方式由闭卷考试改为了半开卷半闭卷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包括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组在课程结业考试中,将试卷分为A卷和B卷,A卷安排40分钟时间进行闭卷考试,该部分考试内容偏重于概念的理解和理论方法、知识的综合应用,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客观性试题,便于知识面的“采点”。40分钟后收取A卷,其余80分钟进行B卷的开卷考试。题型为简答题和论述题,该部分侧重于能力的考核。采取该种考试模式,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便于师生在考试内容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结论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我校食品专业生员的扩大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应用,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除加强教师队伍之间互动研讨,用团队的力量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名春.“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6,(5):73-75.

[2]杨永平,曾艺,刘世兴.基于WIFI的高校课堂考勤系统设计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1):102-106.

[3]霍美辰,王璐.文学与人生的对话—解析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的文化构建价值[J].当代电视,2017,(12):46-47

[4]刘冬敏,刘永乐,王建辉.《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尝试与效果[J].山东化工,2015,44(16):173-17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