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
吴小宇
【摘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和作为政治主体公民意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指向人的现代化,体现在作为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体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和作为政治主体公民意识的现代化的三个维度,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结构形态的社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布局形式,对促进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具有直接的作用。在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教育对于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农村教育的各项功能的内外部环境,使农村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文化中心。
【关键词】农村教育布局调整 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30-01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推动新时期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全面进步的系统工程。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提案,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个效应涉及全面的教育,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从学校领导到教师管理,从课程建设到课堂教学,从教育规模加快素质教育的提高,体现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的意义。在新農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功能的概念。这是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的转型需要客观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同时,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也可以在教育规模,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调整和改造农村教育,顺利保障新农村建设。
人的现代化和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干净,村容整洁,民主管理,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推进新的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政策和前奏,新农村建设过去往往单纯依靠城市化改造促进农村发展,减少城乡体制壁垒,促进城乡互动,新农村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注重保护农村人性,表达构建生态社会的愿望,也强调要改革阻碍农村生产力的要求确定上层建筑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第一位的。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农民整体发展,这是人类现代化的核心,体现在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体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和作为政治主体公民意识的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首先是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决定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体现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财富等现代工具创造出来,尊重人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技术进步和管理的主体,人们一直是社会进步的舵手。未来国家的竞争将主要来自稀缺性人力资本的竞争。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较高;人力资本的改善将导致物质资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在生产要素替代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本身也具有增加收益的重要特征;更新道德品质和精神品质和思想意识形态对人力资本的发展,也将有助于重塑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也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非常重视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使得人力资本的概念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普遍认可。如果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那么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农民内部的人力资本潜力将成为中国未来的选择是比较合适的。作为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现代化,也是对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富裕生活”需求的有效回应。
其次,是社会主体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物质生产是所有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劳动成果,其他的发展都是空话。哲学家李泽厚用“吃饭哲学”的概念来说明这个形象。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从而产生了活动,体现了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意义。其实,人们在任何时候,在所有国家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视,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荣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管理和具有广泛影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然而当人们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狂欢节盛宴的积累下,却发现逐渐远离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时,人们并没有超越现代生产的历史,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进程通过对文化冲突的继承与创新,融合古今思想,在现代社会,如果缺少精神文明的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产生期待教育成果和现代人的生产。许多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经历了长期的现代化痛苦之后,他们逐渐认识到,民族心态和精神牢牢锁定在传统意识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再次,作为公民现代化意识的政治主体。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而且体现在农民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之一是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有真正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是新农村政治建设的有力保障,突出了我国政府对农民作为政治主体的尊重和认同。
结论:
的确,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农村管理体制,生产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村民自治,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而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结构重要的一部分,不但不应该被遗忘,而且应该在地方政府政策的规划中变得非常重要。在数量和规模上或在结构和空间上,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农村教育对整个农村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村教育的内外各种功能,使农村学校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亚平,等.“温三农”、张晓山放谈新农村[J].同舟共进,2006,(4).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5-106.
[3]阿历克斯·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邬志辉,任永泽. 精神培育: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使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7]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实施国学教学的策略分享 2019/4/30
- 下一篇:母性与人性 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