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17 11:08:37      点击: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越来越快转化为实际应用,给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决定了他们走上社会后的作用,其中他们的科学素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科技发展的后劲,决定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科学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包含他们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分析与识别能力、诚信与实事求是的品德、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等等。后面这些内容的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不亚于科学知识本身。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并受益于信息科学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目前大学生的培养现状来看,科学素养的培育仍然是高等学校中的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加强。对于科研占据较大比重的高校是如此,对于教学为主的高校应当也不例外。

  一、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是当务之急

  (一)应当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既包括一门具体学科或各学科领域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又包括各科学门类的一般研究方法。科学方法一向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批评提出“燃素说”的普里斯特里时指出“……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往往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在科学史上,由于缺乏正确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而漏过发现的机会,因正确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导致科学重大发现,两方面的例子都是不胜枚举的。

  大学生在校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各门类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使得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掌握它们。这样的一个后果是,学生积累了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接触了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可能主动或被动的忽略了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导致书本知识多,解析、判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欠缺。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关注较少,虽然也有毕业论文或设计这样的科研训练环节,也设立如何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的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进行科研的方法、步骤。但高校大量时间是学习已经成熟的科学知识,实验实训课也是按照确定的目标和程序进行,学生通过一般的实验实训课更多的是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理解,而较少学习到有关的科学方法。笔者曾有一个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独立承担了一项解决生产车间出现系统质量问题的任务,他反映,相关的知识并不欠缺,但面对实际生产中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需要正确的设计研究路线、分解研究任务、及时的总结、归纳与调整,任务完成后,他感叹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多么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与掌握科学知识同等重要。

  (二)应加强创新精神的培育

  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增强知识创新的竞争能力,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高等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训练,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近些年,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提倡创新,但较多体现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仍然薄弱。如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性的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常常是重复型、模仿型的工作,学生不知如何创新或不敢创新,担心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现行的考核办法许多是不利于创新的。学生往往把创新看作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三)大学生的分析、识别能力有待加强

  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每天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呈现一些新的概念,诞生一些新的科技增长点。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普遍,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们以大量的时间积累了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接触了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可能主动或被动的忽略了其它相关领域的知识。即专业知识多、知识面不宽;书本知识多,解析、判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欠缺,所以在遇到一些新问题时,仍然表现的象“科盲”一样,迷失了自我。同时,伴随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新科技成果,伪科学、假科学也在改头换面不断出现。前些年的“法轮功”、近些年的“传销”、最近的“世界末日说”,中招受骗的人们中,不乏大、中专学生。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迷信“电脑算命”,本来应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推广者的少数人甚至成为伪科学、反科学行为的牺牲品,令人触目惊心。

  (四)对待科学问题的诚信教育

  科学诚信是科学活动能够健康发展以及保持公众对科学信任的关键。不可否认,近些年来“科学研究”这块人们心目中的净土也被污染,大学科研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大学中科学诚信的缺失也传染了大学生这个免疫力还不算强的群体。有些大学生在完成实验或参与毕业设计等科研训练中,不是静心的去设计、分析、研究课题,而是大量利用互联网去下载现成材料再拼接、剪裁。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异常,采取抄袭、造假等手段来完成任务,以主观臆断来推测结果。使原本很好的思考、学习、研讨的机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五)提升协作与团队精神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各门科学相互渗透的形势下,科学上的重要课题往往牵涉到许多方面,个人的力量极难完成。而是需要科研工作中的有效协作,每一个参与者发扬团队精神。然而目前,大学生协作精神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中缺乏必要的互助,习惯于个人埋头苦读;处理较复杂的事务时,集体观念淡薄。在遇到需要通过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带有研究性质的任务时,不知道该怎样分工,如何协调,如何化解分歧、统一步调。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因此,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主力军的大学生,培养相互尊重、乐于协作、善于配合的科学品德,尤为重要。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的品德。   二、加强科学素养培育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的管理者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并未认真思考这一问题,表现在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对此很少涉及,教师队伍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对此几乎没有任何体现,甚至有些教学管理的制度设计还有不利作用。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涉及方面较多的问题,不可能通过制定某一项规章制度来实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要明确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和举措,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活动,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团结协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当把科学诚信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等等。只有高校的领导层高度重视,以上这些才有可能有效的推行,落到实处。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密切的人。教师首先应当把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当作“育人”的内容之一。应当利用好课堂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恰当应用合适的案例。如科学发明的过程、科学家的思想方法、科技创新给出的启示等等,适时的向学生进行讲授。在其它教学环节针对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只是就事论事的去解决。如实验、实训环节常常暴露出的科学诚信问题,不能仅仅责令修改和补充数据,而是要对反映出的错误思想指出危害、加以教育。

  充分利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科研训练环节: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生宝贵的科研训练环节,利用好这一环节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很有意义。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教师指导作用如何把握尺度,对学生能否发挥出创新性紧密相关。从大学生的实际基础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限考虑,难度和工作量应当适宜,但这并不仿碍其中部分内容的创新性,是需要经过探索性的工作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提前做好功课。同时,在指导过程中,不包办,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多启发引导,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得到锻炼。另外,根据教学管理的传统,毕业论文(设计)强调独立完成,这样要求的本意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考虑到对学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较大的题目,由多个学生协作进行。为避免出现弊病,可以进行合理的分解,由学生各司其职,最后进行综合,共同完成任务。既体现了个人的能力,又发扬了团结协作的作用。实际上,目前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从有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考虑,这样综合性的题目更有意义,也更能起到科研训练的作用。其它如实习、实训的内容设计与目的要求,也会对学生是否能较好的得到锻炼与提高有关,认真对目前的实验、实训教材与指导办法进行研究与更新,对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益的。

  (三)充分利用学术报告的平台

  各高校基本上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邀请专家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各领域的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或请校内外专家介绍科研课题的情况,请博士生、硕士生交流其所攻读学科的课题研究状况等。充分利用学术报告会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学术报告的组织者应当有针对性的考虑报告内容和专家的选择。根据笔者的体会,学术报告内容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家在探索道路上创新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对学术不端行为及伪科学、假科学的分析和批判等等这些与科学素养有关的内容最受大学生们的欢迎,超过了项目本身学术内容的吸引力。

  (四)给学生必要的平台和锻炼机会

  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设立创新性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自选一些有一定新颖性的题目,从事科研探索活动;利用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习正确的研究方法与对待困难的态度;发挥大学生科协的作用,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提高。

  三、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工作

  (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知识面,获取信息的手段掌握较好,对新事务敏感,思想活跃。所以,提供给他们的说教应当有一定高度的起点,需要更严密的论证,更确切的根据,更深入的解析。在安排学术报告和其它学术活动时,要考虑以上情况。内容要有针对性、前沿性、典型性。我校曾邀请一个民间的发明家给学生做报告,会场气氛极为活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发明创造的切入点如何寻找?如何对待技术上的关键问题等等。由于报告内容的选取是事先反复商讨过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各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进行更合理的设计时,也同样要认真论证,以求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科学素养方面多多受益。

  (二)与专业知识尽可能结合或接近,能够使科学素养的培育更易被接受

  科学方法、创新思维,都只能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展示,在本学科的实际项目中探讨这些问题,感受更加真切,印象更加深刻,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巩固。又如,在识别伪科学时,如果能以专业知识做武器,效果肯定不同。试想,曾有经济专业的学生被传销组织鼓吹的一套发财致富经所蒙骗,如果在该专业中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剖析,学生们的收获应当是通常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四、结语

  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问题是一个严肃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我国目前的国民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大学生们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即将走上社会,担当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有必要、有责任在科学素养上领先全社会,带动全社会。我国的全民科学素养达到新的高度之日,也就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时。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