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双导师制”实施的困境与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12-21 17:06:48      点击:
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双导师制”实施的困境与思考
蒋雨洁 刘蕾 邢敏村 黄晓赟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213000)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师范生教育实践中双导师制实施的困境,探索出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小学的交流合作,本文深入分析了双导师制的意义、存在的困境以及原因,提出了优化双导师制,培养卓越师范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  双导师制  师范生教育实践     教育教学论坛
 
师范院校旨在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教师,为小学教育队伍提供数量充足、高质量的后备军。我国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达不到社会要求,社会对师范教育质量评价始终不高。双导师制恰恰能够改善这一现状,对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有重大意义,因此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是高等师范院校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在校本科生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共同开展并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和方式。
(二)“双导师制”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感,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对教师职业的各方面做出积极感知和正面评价,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是支撑教师职业信念最坚固的情感动力。因此,职业认同感更能增强师范生入职的信心。根据访谈显示,大部分师范生认为在高校进行的师范教育偏重理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往往很模糊,对教师职业的接受也只是出于对未来生计的考虑。
2.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指导,促使双导师制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名教师向多名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师与学生沟通,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双导师制则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实行高校导师、小学导师和学生“二对一”的结对学习。高校导师相对于小学导师与师范生沟通较少,无法细化指导每个师范生。
3.有利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高校与小学始终处于隔离状态,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师范生亲历教学真实情境的机会较少。根据调查问卷,68%的师范生表示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接轨程度一般,难以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及时解决问题。其表现为难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课堂重难点、不能平衡课堂预设与生成,以及难以有效管理班级。另一方面,小学注重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即时性,虽能较快解决实践问题,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处理方法未成体系。
 
二、“双导师制”困境
1.缺乏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管理与约束。高校是双导师制的发起者,旨在为师范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种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多是高校自发,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保障。小学也未将这种合作关系作为教师工作的硬性要求,更多的是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总之,我国政府部门缺乏统筹管理与约束,双导师制实行的根基薄弱,缺乏保障,运行困难重重。
2.缺乏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所谓高质量的导师是指学历高、教龄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高质量导师队伍,但就目前实施情况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困难。首先,高校与小学教师数量缺乏,只能勉强应付日常教学以及科研任务,因而尽管有些教师经验不足、能力不够,依然入选双导师队伍。
3.缺乏双导师培养培训环节。双导师培养培训环节的缺失导致导师之间存在分歧。双导师的任务仅被模糊地阐述为高校导师主要负责提升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上的高度,指导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的设计。而小学导师主要负责在见实习中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
4.缺乏明确的考核、奖惩方案。双导师制缺乏完备的考核、奖惩方案,未形成对导师的约束力。在考核方面,具体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的缺失,不仅使导师本人对指导目标云里雾里,也给了消极怠工的导师钻空子的机会,指导效果大大降低。
5.双导师未能协调合作、形成合力。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大学更加偏重理论,小学更加偏重实践。这就造成双导师都存在各自的知识短板,在交流时存在阻碍,不利于双导师顺利实施。同时,因为双方教学理念不同,难以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心理隔阂,难以亲近对方。
 
四、“双导师制”实施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发挥政府组织作用,架起双向合作桥梁。双导师制多由高校自发组织、小学被动配合,因此小学无法保持足够的参与积极性,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有必要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作用。国外的实践表明,政府的组织对双导师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政府需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不仅要加大对经费、设施等硬件的投入,更要作为高校与小学的中介,对双方职权做出明确规定,并定时派专家对双导师制实施状况进行了解监督,保证双导师制正常运行。
(二)规范选拔培训原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规范选拔原则,组建优秀导师智囊团。当前双导师制缺乏充足的高端指导队伍与规范的选拔聘任制度,因而导师质量参差不齐。若要解决这一困境,一方面,高校与小学都应保证教师的数量,扩大导师的基数与选择面。同时,高校与小学也应按照国家标准与地方实情制定明确的导师聘任原则,并严格按照聘任原则选拔双导师,保证导师质量。
2.进行专家座谈,做好导师培训培养工作。能够切实遵守双导师选拔原则,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领导认定等环节选拔出的导师,其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方面已有了初步的保障。但是,对于指导内容、如何指导、如何提高指导效益等问题,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方案,容易造成双导师按照主观意愿与经验来指导,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倡导双导师进行社群学习,促进导师合作与成长
导师社群学习是指双导师结成非正式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提建议来协作解决问题。在社群学习中,双方都能受到启发,寻觅探索的乐趣,弥补知识短板。实行社群学习的前提是双导师都要承认自己的短处和对方的长处,抱着学习的心态加入。
(四)规范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双导师制的制度保障
要规范双导师制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双导师形成约束力。首先要明确双导师制的考核目标,通过双导师的共同合作指导促进师范生的成长与提升。采取导师自评、导师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将导师的工作态度、出勤率、指导效果等作为考核标准,杜绝消极懈怠的导师钻空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厉有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65-79.
2.王辉 倪元利.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6,31(6):99-103.
3.郑柳萍 颜桂炀 吴茜.基于双导师制的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26(3):294-297.
4.丁继红 熊才平 刘静 马佳佳.PST视域下教师社群学习的模式的分析与重构2015[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3-40.
 
The Dilemmas and the Though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n Pedagogical education practice
Jiang Yujie, Liu Lei, Xing Mincun,Huang Xiaoyun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213000)
Abstract:To solve the dilemma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n normal education practice ,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primary school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reasons.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and cultivating the excellent students.
Key words:elementary education; double tutorial system;dilemm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实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KYX17040,主持人:蒋雨洁,郑云佳)、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11611011523,主持人:黄晓赟)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1.蒋雨洁(1997-),女,江苏江阴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15级小学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2.刘蕾(1997-),女,南京溧水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15级小学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3.邢敏村(1966-),江苏苏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学生管理。
4.黄晓赟(1978-),女,江苏江阴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收稿日期:2018-4-1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