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育信息化情境融合教学法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7-1 16:57:39 点击:
探析德育信息化情境融合教学法
林秀云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职业中专德育课堂借助信息化技术条件,创设情境教学,营造一种欢愉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自主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从传统德育课堂死气郁闷的桎梏中摆脱下来,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教学效率倍增。林秀云
(福建省莆田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莆田 351100)
主题词:德育.信息.情境.教学 教育教学论坛
Discussion on Situational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Lin Xiuyun
(Fujian Put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351100)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in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creates situational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reates a happy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and stimulates studentsundefined interest in learning,so that students can obtain independent space and self-display opportunities,In this way,the students can get out of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and make the classroom fresh with vitality,an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will be doubled.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Information.Situation.Teaching.
一 学校传统德育现状,存在问题令人堪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但还有一些学校德育课堂,常常会忽略教学情境,甚至少数教师摆出一副说教的架势,照本宣科,导致师生关系僵硬,缺少活力,缺少魅力,实效较低,陷入德育无味,德育无奈,德育无能的困境,尤其是职业学校德育课堂,长期以来显得苍白无力,趣味寡然。如何走出德育困境呢?近年来,我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探究信息化技术与情境相融合的教学方法,获得显著成效。
二 引入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关的、开放的、积极又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吸纳智慧,内化品质,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以达到追求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境界为目标的,应该使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陶冶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唤起学生追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设置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达到“情”与“境”的统一呢?本人在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再加以自身的实践,认为运用新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情境中来,能够优化德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仿佛是台上一场戏,教师要熟悉戏路,是“导演”,学生按照戏本要求,演活“角色”,那戏台布置呢?灯光、照明、音响、背景之类呢?岂能简单空挡,让看客跑光呢?这就是教学情境设计,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介入歌曲、电视、电影、图画等艺术形式和现代化教学媒介,就是让课堂“情”与“境”留住在人们的心中。
所以,戏台布置很重要,课堂情境也很重要。以信息化为搭桥,“情”“境”互动,力求“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
教师在课堂上饱含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成丰富生动的信息,设计成一个个充满感染力的场景,或描绘成一幅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面,或演绎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受震撼。例如,教师在上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时候,我就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内蒙古草原的画面: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隐隐约约浮现的牛羊群、蒙古包、牧人、……作为背景,一边清唱《草原之夜》、《敖包相会》,充满温暖之情与美妙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56个民族大家庭的情感氛围,形象地表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中心主题,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识,也在深切体验“民族情结”、“祖国情结”。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利用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几近真实情境的方式很多,按照我们德育学科特点及其具体内容,可以选择创设问题情境,即师生围绕德育内容,借助各种信息渠道,互问互答,达到传道解惑之功效。例如教师可以抓住 “中美经济贸易摩擦”的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境,并根据这一新闻事件进行层层设问:①为什么超级大国美国会挥起制裁大棒?②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履行什么责任、义务?③我们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这些教学情境创设,选取的是当前最新、最热点的新闻事件,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即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或引用相关故事情节,让学生如临其境,体会深切,倍感启发;可以创设模拟实验情境,也可以选择创设协作情境等等,这样子,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情境教学,使德育内容不再简单说教,不再枯燥无味,不再条条干干,而是在逼真、活跃、开放的情境下仿佛变成了一段段往昔、一串串符号、甚至一个个真人秀……
三 信息化情境教学,存在问题与纠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情境教学方法必将成为德育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但也会在教学实践时出现了偏差,需要及时纠正。
1 情境教学防范信息量化泛滥成灾。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为了能让学生更愉快、更容易的学到重点难点知识。而有些德育教师创设情境时,只看重信息量,没有筛选信息,甚至不乏一些低级趣味性,忽视了德育课堂的宗旨性。有位老师上课,一上来就开始播放一组组镜头:几个穿着时髦的mm簇拥着一个红毛发帅哥逛超市,哼着歌,嘻哈哈地挑选柜架上琳琅满目的东西,突然帅哥眼睛一亮,撅着嘴,指着某一品牌,几个mm就一哄而上;帅哥耍花招,甩开、又手指一点,mm们扑向……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看得很开心,似乎德育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但后来才知道他是想通过展示这些镜头让学生了解“商品”、“消费和消费观”。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技能的发展,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
2 情境教学防范信息内容游离现实。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但不能因为渲染情境而虚构信息或游离现实,切忌融入新信息技术无限夸张,以致陷入脱俗超然情境。我看过一节讲授“民族精神”主题公开课的视频,这位教师运用动漫等新信息技术,竭尽所能塑造一位超人,在08年汶川地震大悲剧中,念经施术、上天入地,救苦救难,避免生灵涂炭,老百姓磕头谢恩,膜拜为民族魂、大救星神……一组诱人的、超然的情境,学生们除了被迷惑于情节中,还能去领会这个“民族精神”主题吗?等待下课铃响声之后,学生被拉回现实中,除了这些所谓的虚无缥缈的情境之外,留给他们的还能剩余什么印象呢?这样本该很成功的情境教学只是因为信息游离现实,有“境”却无“情”而宣告失败。
3 情境教学防范信息要素单一重复
德育课堂,切忌枯燥乏味,而情境创设,强调生动丰富,其信息要素有很多,可以是图像、实体、动作、语言等等,有的教师根据需要善于运用多种要素采取适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而有的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时,不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要素,只是由许多单一的要素累积堆砌,要么全是下载书面材料,要么就是几个视频连着播,形式很单一,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至于教学效果嘛,就可想而知了。
4 情境教学防范信息旧化老生常谈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切入点在于激趣,更在于持续性的激趣。所以,情境教学中要注意信息量及技术更新使用,避免老生常谈,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例如一位教师曾经奔赴宁夏支教,接触回族群众生活一年有余,回来之后常常跟学生谈到回族百姓的生活习性,学生刚开始也是喜欢听讲的,但如果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一节课中,又如此重复回族百姓的生活趣事,不谈其他民族新的信息,学生就别提有兴趣了,这与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人物祥林嫂,遇人就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使人反感无趣之外,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握更多的新信息,善于捕捉学生兴趣点的转移。大多数教师重视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而导入任务完成后,却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持续性。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激情过后,很快陷入低迷状态,兴趣索然。即使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却鲜有回应,最后教师为落实知识点,不得不改弦更张,一讲到底,探究教学的初衷早已抛置脑后!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要机动灵活,不断采用新信息技术,更新信息内涵,以真正养成学生乐学的品质。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信息化情境教学方法最适合德育课堂的运用,相信在未来时期,德育课信息化条件下的情境教学也必将会形成一种趋势,我们要顺势而为,在实践中克服问题、迎接挑战,融合信息智慧于情境中,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德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果倍增。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42-43.
[2]莫素斌.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4-135.
[3]幸碧慧.情景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2016(22):96-97.
作者简介:林秀云,(1973-2-20)女,福建省莆田市,汉族,本科,道德教育讲师,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对乐的兴趣。
收稿日期:2019-3-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推进以学生主讲的方式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2019/7/1
- 下一篇:高等电磁场理论教学中物理思维培育的探索 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