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是病了吗?医生:家庭系统是问题的关键
孩子不想上学,抵触学习,是病了吗?孩子爱发脾气、性格孤僻、沉迷网络,需要去医院吗?当下,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情况越来越被重视,儿童青少年门诊一度出现难挂号的现象。
近几年,各大医院儿童心理门诊专业划分日益精细化,其映射出的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压力。2023年,北京某三甲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增设了儿童情绪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该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心理科特需病房主任杨兴洁介绍,年龄在18岁以下患者的情绪障碍门诊量已经达到平均每年2万人次。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他们中常见的病例有抑郁、焦虑,更严重的还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
面对,是家长和孩子们要共同越过的第一关。杨兴洁发现,当家长们得知孩子患上精神疾病后,要么不愿意承认,认为是“小题大做”,要么崩溃大哭,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教养方式。“这个时候其实家长最需要的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杨兴洁说。
想要在心理科门诊外寻找一位愿意接受采访的家长并不容易。由于缺乏心理卫生知识,许多患者及家属仍对心理疾病有很强烈的病耻感。
有的孩子不愿意来医院,家长只好自己来咨询大夫。杨兴洁说,一般这种情况下,家长与孩子之前的关系会比较紧张,“连去看医生这件事都会让他们产生非常激烈的冲突和矛盾”。碰到这种情况,她会建议家长先去进行心理治疗,即从家庭治疗的角度,通过改变家长来改变孩子。
可以将养育孩子的环境视为一种“养育生态环境”,就像层层包裹的同心圆一样,核心是孩子个体,紧挨着孩子的第一个圆是“家庭养育环境”,其次是“学校养育环境”,再往大是“社会养育环境”。“一种层层传递的压力,最终会给孩子造成困难和困扰。”杨兴洁解释道。
上述几种环境中,“家庭养育环境”是孩子接触最多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经历一些发展的阵痛,这种阵痛会传递给家庭,而家庭受到冲击后,最敏感的其实是孩子。
在谈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杨兴洁提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生病了,但很大可能是这个小家庭的沟通及互动模式存在问题。
杨兴洁说,很多家长到门诊咨询时会提到孩子平时爱玩手机,有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存在这种情况后会采取断网甚至把电子设备摔掉的方式来处理。往往这样的事发生一两个月之后,家长们会突然发现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了,“父母还在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去对待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没有随着孩子的成长同步去成长”。
在门诊上,杨兴洁发现,一些家长对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孩子在看完门诊后立马就能返校了。然而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或许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也有家长带孩子看过几次门诊后,觉得效果不明显,便又恢复了先前的教养方式。
如果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系统出现问题后,孩子拒绝上学只是其中一个显性指标,真正需要解决的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杨兴洁建议,家长首先应调整好心理预期,其次要明确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回学校上课,而是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生病。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等,“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也需要不停地学习”。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河北少先队聚力打造联建共育体系 2025/1/13
- 下一篇:教育惩戒应把握好尺度 202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