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移动物联自主学习平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的改革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1:54      点击:

李嫄

摘要:本次教改研究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构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形成数字化环境下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实训方式。最终赋予学生更多的跨时空学习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个性化的优质教育,感受到“教师总在我身边”,形成更加完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自主学习平台;移动物联;机电一体化;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60-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4.0”概念在德国的提出,以“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已经悄然来临。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正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课。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粤教改办[2015]11号)为依据,本课程改革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地区构建现代产业體系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进行课程改革,创建“一体多能”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与企业联合开发移动物联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平台,紧跟政策指引。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1.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全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实践教学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项目化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使没有教师在实训室,只要学生遇到问题,就能随时解决,总能感觉到教师就在身边,提升教学的互动效能。

2.依托我院的机电技术服务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的改革既提升了实训硬件条件,也为科研和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为逐步提升机电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项目建设后,与韶关市高技能训练基地形成互补,完成对社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并对在岗企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服务于地方机电产业及经济发展。

3.课程教学要对接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是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在岗位中将面临大量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以及一般的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等工作,要求学生能分析机电设备内部结构和电气原理,并且能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机电设备,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三、课程改革特色

1.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针对机电设备中的行业企业岗位来设计,常见的岗位有自动化生产线装调、机电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机电产品的电气原理图设计和气路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可编程控制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传感器、机械传动系统的控制和调试等。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工作内容充分衔接。

2.提高教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的全面认知。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真实岗位的历练。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与企业联合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双师型”仍然不足:学校可以从企业招聘优秀的工程师,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每个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

3.让学生在企业岗位实境中,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1)建真实的岗位:场地建设围绕企业各职能工作岗位进行设计与实施。(2)设真实的场景:教学校本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3)用真实的流程:教学安排根据企业工作任务由浅入深。(4)采用真实的体验形式、灵活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感悟,印象深刻。(5)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讲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内容。本课程主要以模块化自动生产线为例,包括加工检测单元、装配单元、分拣单元,这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自动生产线每个模块均由一台PLC控制,可自成一个独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连接起来可组成自动化模拟生产线。下面举一个由4个模块构成的自动线:A模块模拟生产A型零件,A型零件贮存于立式塔柱内以人工放料的方式输入,A型零件有金属与铁氟龙塑料的,并有不同的颜色。当A型零件掉入卡槽后由推料汽缸推向下一个工位,物料前进途中装有色标感应开关,可通过此传感器的设定来决定是否让此工件流入下一道工序,不符合条件的工件由排料汽缸将其排出,符合条件的则流入下一冲孔工艺,冲孔完成后由旋转汽缸用真空吸送的方式将A型工件输送至顺时针运转的小转盘,在转盘的最后一个工位由C模块中的曲轴机械手将其吸起,并输送至大转盘上方等待B模块B型零件的到来。B模块模拟生产B型零件,B型零件贮存于立式塔柱内以人工放料的方式输入,B型零件有金属与铁氟龙塑料的,并有不同的颜色。当B型件掉入卡槽后由推料汽缸推向下一个工位,物料前进途中装有色标感应开关,可通过此传感器的设定来决定是否让此工件流入下一道工序,不符合条件的工件由排料汽缸将其排出,符合条件的工件则由二维运动机构组成的夹子汽缸将其输送至柔性皮带的传动工位,柔性皮带转动将工件输送至最前端,在此工位再由另一个二维汽缸组合机构的夹子将B型工件送至模块C的大转盘组合槽中。当B型工件在C模块的大转盘组合槽内逆时针转至A模块输送过来的工位槽时,C模块的曲轴组合机构动作,吸起由A模块输送过来,A型工件直接组合到B型工件内。A与B工件组装完毕后,转盘逆时针转动工件进入到补压组装的机构位置,补压组装机构将完成A与B工件的补充装配。随后将工件输送至组合检测位置,通过传感器识别技术分辨出A与B工件的组合属性情况,组合属性为金属件与金属件的组合、金属件与塑胶件的组合、塑胶件与金属件的组合及塑胶件与塑胶件的组合共4种。组合属性信号将实时传输给D模块,D模块的三轴机械手将根据C模块传来的组合信号将这4种不同组合的工件分别存储在四层立体仓库中。每放一个工件在人机界面中都会有信息显示,当某个仓库放满时,仓库托盘将伸出不再收仓。机器发出蜂鸣提醒操作员进行人工清理。(6)与企业联合开发移动物联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依托移动学习终端和专业网络平台,在总结移动学习的内涵特征、构建方略、实施操作和评价管理的同时,聚焦实训教学过程中移动学习框架的架构、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移动学习策略与实施以及移动学习的管理与评价,探索面向未来的最佳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形成数字化环境下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实训方式,最终赋予学生更多的跨时空学习资源,提升教学的互动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个性化的优质教育,感受到“教师总在我身边”,形成更加完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加速提升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推进学校整体内涵的进一步提升起到更加有效的引领作用。

四、课程教学实施

1.教学要求。课程教学要对接实际企业岗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一体化教学;充分结合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实施真实的项目化教学,开展企业岗位能力内容培训和业绩考核。

2.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现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集中讲授以任务驱动、项目实施、案例分析等,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数字化资源、仿真资源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手段应多元化,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引入企业和学校远程资源。

3.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创建“一体多能”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提升学校实训条件,缩小实训条件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形成设备技术力量上的无缝对接。联合企业共同开发移动物联自主学习平台,最终赋予学生更多的跨时空学习资源,提升教学的互动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个性化的优质教育,感受到“教师总在我身边”,形成更加完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加速提升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推进学校整体内涵的进一步提升起到更加有效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俊.“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设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94-95.

[2]陈成军,李东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7,(09):54-5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