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管理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5-3 20:29:00      点击:


  新媒体和“互联网+”为“大众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电子商务、微商、移动APP到这两年火热的自媒体公众号,可以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让创业的制度成本快速下降,即使没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只要有创意、会营销,能够迅速积累人气,就有可能创业成功。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高校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一直都不足4%,即使创业成功,据2015年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只有2.5年。可见即使在新媒体带来的庞大商机之下,创业依然是高风险的事情。该如何让创业环境更加完善、让高校学生能成为更成熟的创业者,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 创业和创业教育基本概念

  创业(Entrepreneurship)一词最早可追溯至12世纪古法语中的“Entreprendre”一词,有着承担、从事(Undertake)的含义,创业可说是一种无中生有、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为社会创造出新价值和新事物的历程。古典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ter)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打破成规、重新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建构新生产函数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破坏”可说是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原动力。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更指出,创业精神并不只存在于高新技术企业当中,任何组织都具备创新创业的潜力,例如他的《创新与创业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书就列举了大学和医院的创业精神案例。

  想要在社会当中培育、普及创业精神和创业动机,教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应重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以进一步改善青年人口的就业状况;这与中国“十三五”规划当中所提及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思想不谋而合。

  Robinson和Haynes提出目前的创业教育应改善的主要方面包括:建立更完整的创业教育理论基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Fiet则认为高校教师缺乏创业实际经验、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欠缺有针对性的教材等,是当今创业教育主要的症结所在。

  以下分别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四个先进国家为例,分析这些国家在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和经验。

  二、 美国的创业教育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大致始于20世纪40年代,一开始开设的学校并不多;到了70年代,由于全球化的进展和市场的变化加剧,愈来愈多大学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至1975年大约有100所大学的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而到目前,据统计至少有1 600所美国高等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几乎普及到所有大学当中,同时除了商?W院外,许多理工、医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院也都愈来愈重视创业教育,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


  刘常勇分析、比较了美国四所顶尖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发现各校均善于利用其优势的人才、学术资源和地理位置等,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比较见表1。Fiet则分析了18所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发现有六大主题是受到大多数高校所重视的:战略和竞争分析、发展管理、创意挖掘、风险管理、财务,以及创造力培养。由此可见,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一套综合性、跨领域的实践课程体系,由于所需的知识太过多元,许多方面并不是商学院的传统优势,因此也有愈来愈多美国高校尝试融合各个学科(管理学、工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的资源,来培养全方位的创业人才。

  刘常勇进一步分析了这四所美国名校的创业教育,将其创业相关课程归纳为九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创业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1)财务(融资、IPO、资本结构等);(2)创业实务(创意挖掘、组织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危机管理等);(3)战略(竞争分析、营销、科技战略等);(4)法律(税务规划、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法等);(5)产业研究(电子商务、高新科技产业分析等);(6)环境(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制度、政策分析等);(7)个人(领导力、创意管理、时间管理等);(8)整合实践(创业竞赛、实习、创业顾问团队等);(9)特定方向的实践(如人际关系实践、领导力实践等)。

  除了课程外,美国著名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将创业竞赛、创业实习、创业社团、创业平台等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校园当中,从而使得美国许多高校变成了著名企业诞生的摇篮。例如斯坦福大学从1932年起就创设了创业实验室,著名的惠普、苹果、雅虎和谷歌等企业,都是从这里启航的。而麻省理工(MIT)更是自1989年开始举办“MIT50K”创业竞赛;据统计,近年来在波士顿一带创业成功的企业中,几乎有六成来自MIT,其中75%都是从MIT50K竞赛出发的。

  三、 英国的创业教育

  相对于美国,较为传统而保守的英国,其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英国才开始从政策层面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然而绝大多数英国学生依然青睐到大企业就业,创业的意愿不高。直到1998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英国必须抓住数字经济的新潮流,当年12月英国政府发布《我们的竞争未来:标杆管理数字经济》(Our Competitive Future: Benchmaking the Digital Economy)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至1999年,英国政府资助剑桥大学与美国MIT展开密切合作,吸收美国的经验,希望能改善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剑桥等英国知名大学已经在创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剑桥大学的创业课程始于1998年,1999年设立了剑桥大学创业中心(Entrepreneurship Centre),以培养创业家和新创企业。2000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成立了独立的创业教育项目,提供包含创业教学、研究、案例库和企业实践等全方面的创业服务。

  然而整体而言,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不够普及和深入。2008年《金融时报》针对1 000名青年人的调查发现,73%的人表示高校依然更多地教导学生要追求稳定、低风险的工作,而非创业;同时有48%的人认为美国才是创业者的天堂,选择英国的只有8%。可以看出,尽管英国从政府到学校层面都极力在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和硬件,但由于文化、观念、教师价值观等因素,英国的创业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 德国的创业教育

  德国的创业教育情况,一定程度上和英国类似。传统的德国教育重视技艺的培养,观念相对保守,学生大多倾向在大企业就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才开始逐渐重视创业教育,科隆大学(Universitaet zu Koeln)是第一所开始推动创业教育的学校。1990年东西德合并后,失业率遽增,1994年德国政府提出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外,也应鼓励创业,其实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失业率,与我国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思想类似。

  1997年,德国举办第一次商业策划大赛,标志着德国的创业教育开始逐渐普及。德国的各高校与研究机构也从1998年开始着重对创业精神和创业经验的研究、案例库建设和教学(Heinz & Christine,2006),从21世纪开始,如科隆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也开始模仿美国的大学,建立新创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等实质性的创业支持平台。

  然而,德国汉诺威大学(University of Hannover)2006年公布的一份报告却指出,尽管德国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创业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德国的创业环境依然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1)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资金支持非常保守;(2)德国青年人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大多数创业者往往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创业,而非真正有着创业梦想;(3)德国的教育传统重视技术和务实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人民的创业动机;(4)教育体系中对创业的实质资金投入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依然偏低。

  根据荷兰裔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G. Hofstede)对世界主要国家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可以看出德国的不确定性回避(人民害怕风险、渴望稳定的程度)和长期导向(重视储蓄、教育投入和长期积累的程度)得分偏高(见表2),这或许就是德国人多半对创业缺乏热情的文化因素,也是德国政府和高校在推动创业教育上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五、 日本的创业教育

  日本的创业教育可以说是这四国中开展最晚的。二战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元气,采用强力干预市场和工业发展的政策,企业、银行和高校都需要严格遵守政策指示,按部就班地展开工作。这样的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日本经济快速从战后的低谷当中复原,但也因为过多的干预和保守思想,使得创业精神难以萌芽。这也使得尽管日本高校善于训练高阶技术人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极高,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却始终赶不上西方国家。


  直到1995年的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和1998年的“大学技术移转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 TLO)等法令陆续公布后,才使得日本高校和业界的联系逐渐变得紧密,产学研关系得到加强。2004年日本大学开始逐步改制为独立法人,这使得大学终于能够渐渐摆脱政府的强力干预,从此创业和创新教育开始成为日本高校重视的焦点。2001年在日本京都举办第一届“全国产官学合作促进会议”,强调了创业和创新精神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并提出了三年内希望诞生一千家由高校所孵化的新企业的想法。从此,日本大学日益重?创业教育,并陆续设立创业基金、创业大赛、创业中心等,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创业。

  日本的高校中,早稻田大学算是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前列的。1993年该校就成立了早稻田大学创业研究中心(Waseda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Research Unit),目的在强化对创业的研究和教育,并支持亚太地区的青年创业计划。1998年早稻田大学举办第一届创业大赛(Entrepreneurial Idea Contests),竞赛类别分为材料生物化学、金融、软件、电子产业、医疗环境等五个组别,目的在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精炼思路、寻找机会和支持者;这是日本最早的高校创业竞赛项目。

  整体而言,日本在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方面,境况和面临的困难都与德国极为类似。政府和高校尽管日益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但由于文化、价值观和融资渠道等因素,日本迄今依然算不上创业大国。

  1. 文化方面:日本的传统文化极度重视稳定、保守和长期的连续性,从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见表2)可以看出,日本几乎有着所有国家中最高的“不确定性回避”因素得分。日本人一般以成为公务员或在大型知名企业任职为荣,且整个社会的氛围也是追求稳定和不要犯错。这使得有志于从事创业的青年人比例始终偏低。

  2. 资金取得不易:日本的银行和政府及大企业财团关系深厚,融资方面自然也倾向于优先对大企业授信,而对中小企业或新创企业则缺乏有针对性的融资政策,这使得年轻人即使有创业的热情,也很容易因为资金短缺而面临困难。

  六、 结论

  从以上对创业教育概念的探讨,及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四个先进国家创业教育演进和优缺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创业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创业环境的完善,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任何机构所能够单方面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业、银行乃至于整个社会环境的配合。   1. 政府方面:需要出台完善的创业配套政策,包含创业教育指导、创业实践、创业园区、创业基金、创业扶植政策等,方方面面为有志于创业的青年降低创业的制度成本,塑造较好的创业基础环境。

  2. 高校方面:需要建立全面而深入的创业教育体系,以美国的经验来看,创业所需的知识涵盖面太广、技能太多元,远非任何单一学科所能充分涵盖的,因此高校除了需要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普及到包含经管、新闻传播、理工、医学、艺术等学院之外,更应该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甚至尝试建立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创业学院或创业学程。同时,由于创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因此除了课程建构之外,创业奖励、创业大赛、孵化器、创业社团、创业实验室等机构性的制度保证,也是高校必须去积极探索的。

  3. 企业方面:需要深化与高校的合作联系,推动创业人才的养成,以及企业内部创业的实践。如外聘导师、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创意电子大赛,针对创业人才的实习基地建设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4. 学生方面:需要及早明确自身的生涯规划和就业价值观。由于中国教育大环境的因素,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较少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这类大方向问题,往往等等大四才急急忙忙地随大流去考研、考公务员、应聘。学校和家庭需要在这方面及早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明确学生的生涯定位,尽早发掘有创业想法的苗子。

  5. 社会环境方面: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见表2),中国具有较低的“不确定性回避”得分,说明相较于许多其他国家,中国人事实上并不畏惧承担创业所可能涉及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中国极高的“长期导向”得分,又代表着中国人心中渴望稳定和追求长期收益的潜质。这意味着想要创业的年轻人,在创业成功前依然会面临来自家庭、朋友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潜在心理压力。文化价值观的改变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只能冀望随着创业环境的改善、创业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创业所面临的压力能够逐渐消弭。

  2016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拟认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99所高校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这些高校将从创业政策、创业课程、创业平台、创业基金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而全面的探索,希望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人才队伍,不仅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更能实现以创新创业推动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