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之路径剖析
张淼
摘要:“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掀起热潮,各高校纷纷结合本校专业量身定制“大思政”课程体系。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如何借助高职专业设置优势,建立起更加通畅的思政获得渠道,解冻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政内化水准。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253-02
新年伊始,新闻、广播、微博、微信朋友圈,最“火”的莫过于上海大学“时代音画”思政课——《国歌如何一路走来》。别开生面的课堂,两位教授的默契讲解,从话题导入到内容解析一气呵成,从晚清时期《普天乐》、《颂龙旗》等带有礼乐色彩的“国歌”,到雄浑激昂的《国民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讲授者以时代为主轴,以艺术为载体,带领大学生重回烽火连天的近现代史,引领学生感受国家、民族的时代发展历程。听课大学生热情参与,学生乐团还现场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齐唱国歌,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乍听课程名称,以为是一堂声乐专业对“国歌”的词曲剖析;在听课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这活脱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曲终人散,让人回味无穷的却是新时代的脉搏。这就是“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即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大思政”课程体系,正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盐”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比作盐,把大学生的各门专业课比作了食物,而把思政课教师比作厨师。在日常生活中,厨师要恰到好处地在食物中加入盐,让盐的作用——味觉享受、保持体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防止过量摄入盐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过于咸,引起高血压。思政课教师亦如此。精准、适度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保持自身良好体能、最佳精神状态。同时盐量不能过多,不但会有“呴”的感觉,还会让原本健康的身体会出现指标增高、过度防御的不良信号,体现在学生日常,就会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对思政课的过度防御甚至无情抵制。
如此看来,“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传统的思政课,而是在传统思政课基础之上,调整各专业的授课计划,将原本开设的综合素养课、专业必修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注入新活力,重新打包,就像是把白色的盐撒入食物中,若不是看到了撒盐的动作,在其颜色上丝毫察觉不到,在其味觉上却能品尝出恰到好处的味道。而“课程思政”就是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潜移默化,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缘于此,高职院校要进行制度顶层设计,从高校党委到各系部,从学生处到辅导员,从专职思政课教师到各专业课教师,设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要构建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即四门必修课及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性格养成中發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综合素养课如创新创业课、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程,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专业教育课程即各专业门类的专业必修课,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
在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中,力主在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继续强化其作用,注重梳理知识点,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发挥浸润作用;在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中发挥深化和拓展的作用,细化价值引领方式;在冷冻思政(专业教育课)中唤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解冻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最关键的就是专业必修课程。如何将这些“接地气”的专业课程中解冻思政元素,建立起更加通畅的思政获得渠道,成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中最为紧迫的问题。
说起自然科学课程,公式推导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而《用公式推导回答中国自信从何处来》的思政课会让很多学生为之好奇,甚至着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就为学生上了这样一节课:“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它告诉我们,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系统要持续稳定,就必须从外部获取能量。人类文明不断的发展需要获得能量和提高利用能量的效率。这样,我们就得到这样一个公式:Civilization=Energy × Technology,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梳理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现象与规律……”这样的专业必修课,犹如一次复杂的公式推演。在学生最熟悉的计算方法面前,需要计算的不再是数字,而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脑子里紧锣密鼓梳理的不仅仅是计算符号,还有散落在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样的专业课程,既有专业素养训练的温故而知新,更有中国自信的唤醒与共鸣。
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播音主持专业的“辩与论”是专业必修课,也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辩论的基本技巧、辩论的流程是授课教师必须传授的知识,但在“知行合一”环节,就可以解冻思政元素,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融入辩论教学过程中,围绕“冰花男孩——精准扶贫”、“动车该不该停”、“北京折叠”等中央高度重视、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回归课堂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步调一致,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声相应、同旨相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在“大思政”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再是思政课教师的“单兵作战”,而是思政课教师与各专业、各领域教授、学科带头人联袂授课。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人生阅历的教师,针对同一主题,面向同样的学生群体进行授课,把道理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专业课程稳步推进,让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由生硬变为柔软。
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专职思政课教师,人人都是“思政志愿者”。每位教师都应从新时代的精神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制授课内容和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他们对话,用学生接受的形式与他们沟通,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心圆”。
参考文献:
[1]王早霞.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N]山西日报,2017-12-7(第005版).
[2]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D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周凯.用公式推导回答中国自信从何处来[DB/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11/30/content_14788661.htm.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面向创新创业 2019/7/22
- 下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研究 201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