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5-7 9:24:42      点击:

张庆华 宋增福 陈立婧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为了发挥“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整理,将思政案例与课程章节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浑然天成。通过这种尝试,让学生具备创新的内在动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探究科学真谛,具有家国情怀,热爱“三农”,实现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思政案例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海洋大学教改项目“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A1-2005-20-300317);2017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A1-0201-00-1203);2020年度上海海洋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微生物学”(A1-3310-19-000813);2020年度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水产养殖”(A1-3201-20-100301);2020年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A1-3319-20-0008)

[作者简介] 张庆华(1972—),女,河北沧州人,医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092-04     [收稿日期] 2020-10-13

上海海洋大学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1]。该专业是水产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第四个二级学科。该专业的设立适应了近年来我国水产学的快速发展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已经在大连海洋大学、集美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及重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近几年陆续编写了10多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收到明显的课堂效果。通过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资源,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素养的培育,助力构建我校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1]。按照2020年9月26日新成立的“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的宗旨,推进水产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改革,实现协同育人目标。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的領航学院,愿为水产和海洋院校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上海海洋大学“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于2013年设立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起,就开设“水生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经过2年教学计划的试运行,2014年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改为现在的名称“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在授课内容上更加明确、具体,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作为一所地方性“一流学科”高校,以及首个设立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一贯重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一直把本课程作为学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校正处于“从海洋走向世界,从海洋走向未来”的转型发展、格局创新的关键时期,围绕学校“服务于中国及世界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推进我校的“双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本课程在普通“微生物学”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和创新,涵盖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绪论、总论和各论三大模块,包含微生物学及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及亚病毒)、营养及培养基、生长及控制、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鉴定、水生动物的感染性疾病病原(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和真菌性病原、其他病原)及人鱼共患性疾病的病原等14个教学知识单元;其中,总论部分的内容包含我校普通“微生物学”的大部分内容。目前选用沈萍、陈向东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微生物学》(第8版),辅以邓子新、陈峰主编的《微生物学》,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兽医微生物学》(第5版),以及肖克宇主编的《水产微生物学》(第2版),反映了现代微生物学及水生动物病原学的核心内容。根据2018版新的教学大纲,共48学时,3学分。

二、“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与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知识要点和育人要素有机融合,依照微生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结合的原则和在水产动物健康方面的具体应用,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主动将蕴含在各知识点中的丰富思政元素发掘、整理和运用,重点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辩证思维、诺奖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三农”情怀等融入知识点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科学精神等多方面有机融入。这些理念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出现,更加强化了思政效果。力求让学生具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眼光;了解医学人文、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责任,以及情系“三农”、聚焦水产的专业素养。

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新农科”教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应对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做出的理性选择[2]。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重要精神,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倡议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汇集智慧,改造提升现有水产学专业,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水产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产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改革,为渔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这一宗旨,本课程主动把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及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渔民)的新时代水产科技创新和实践者,并逐渐养成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与对应知识点设计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对应三大模块14个教学知识单元,并落实到对应的知识点的教学上(表1)。在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三农”情怀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通过思政知识点的融入式教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专业课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将知识点与思政案例完美结合,让课程思政溶盐于汤,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图片、讨论、作业等。根据实际课程思政案例的需要选用传统讲授、对分课堂、辩论研讨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结合网络课程(泛雅平台)、专题研讨、微信推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外科学家的智慧和魅力,既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道路自信。通过熟悉的老师的故事,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引领,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在考核环节,对教学案例中体现的知识内容设计了判断题(1分/题,共20分)、选择题(1分/题,共20分)、简答题(5分/题,共100分)三种题型,在平时的作业及讨论中予以部分体现(占比10%),平时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50%。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加注重过程学习,而不是只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相较于之前的授课班级,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

六、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在课程思政案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再也不用老师维持课堂纪律,同学们的眼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对一个个精彩故事,课后还积极讨论,写下感想体会,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想被点燃后的激情或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冷静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一些学生还能对老师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議,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因此能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这些思政案例明显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教”的效果[3]。

七、结语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是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育人资源非常丰富,对专业人才培养、渔业生产和公众生活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4]。今后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一流”新农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庆华,杨先乐,宋增福,谭洪新,吕利群.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建设构想[J].中国水产,2017(5):29-33.

[2]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3]姚叶,黄俊伟.过去大学的师生关系与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0(2):65-69.

[4]陈向东.开放式教育潮流下的我国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471-47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