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
罗建国 范国敏 王续明
摘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充分就业的有效举措。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并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途径;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48-02
一、引言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主观能动性,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比如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均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落后、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实际等。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和保障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创教育的理论实现途径
(一)突出创新性和实践性,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依据与标准。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质量,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同,很难总结出统一的培养目标,但其总体理念是相通的,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职业道德,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经济、管理、金融、财会、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必须从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根本上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极大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连贯性和有序性。
构建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关键是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在具体实施层面上,要根据现有不同学科特点,将创新创业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分类实施,合理融合,减少课程设置的随意、武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使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思维得到综合训练与提高。
(三)紧密联系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和根本落脚点,是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自觉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采用讨论、启发、实践教学等新颖的授课方式,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双创教育实践的实现途径
(一)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创业能力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实践,而现行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被动式地听为主,为此,需要创新思维,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变革。我校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大胆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4]。
1.利用基于MO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而迅速发展,利用PC或者移动手机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自我学习,学习方式便捷灵活,主动性强。另外,学生在MOOC平台上学习的同时可以参与翻转课堂,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开通微信公众号综合服务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综合服务平台,并成功地应用于课堂互动教学中。同时,该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创业资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创业知识传播、創业教学辅助、创业活动组织、创业团队对接、创业项目管理等,信息量大,推送及时。
(二)积极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以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社会交际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从而奠定良好的创业基础。
(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育
创业教育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需要积极联合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校友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优势互补,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共享,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四、双创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硬件保障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建立组织合理、运行通畅的组织机构,才能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有序实施。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和资源配置,高校须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成员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负责人以及督导专家等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用于日常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有序推进。同时,在承担教学任务的二级院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监控等。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保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是在校内遴选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背景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二是加大对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三是聘请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职业修养较高的优秀企业家、有突出业绩的杰出校友等,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聘专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经费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必要基础条件,为此,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做到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同时,应积极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筹措渠道,比如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知名校友等组织或个人设立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基金。
4.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和成果孵化基地。学校应积极创建创新创业园区和成果孵化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实力、专家团队,依托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扶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为学生项目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撑等服务。
(二)软件保障
1.打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
2.打造数字化软件平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设创新创业数字化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平台形式多样,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平台、手机APP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内容和形式将更加灵活。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包括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专家资源、企业资源、项目资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满足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全面的指导和服务。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将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自身的工作,更是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大事。它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高校、国家、社会、企业等相关部门协同创新,通力合作,形成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建玲.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01-106.
[2]张社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内涵、机制与路径[J].社科纵横,2017,32(4):160-163.
[3]何兴旺.“双创”背景下基于“创客”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OL].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3.(2017-09-04).
[4]《教育》: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华北科技学院创业教育教学纪实[DB/OL].2017-09-04.
[5]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浅谈中职生英语词汇记忆实用方法 2019/3/20
- 下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知识教育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0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