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3-27 20:03:08      点击:

[摘要]提升中职生综合素质已引起教育部门及教育人士的关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基本覆盖全部学生,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本身的优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文章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职业素养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踏入社会,这些学生入学时整体素质较差,属于人们观念中的“差生”,如何在2至3年内把这些学生圆满地呈献给社会,是中职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探究如何依托现有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资源,凸显课程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教学过程

2.1课前思考

“学校形象宣传”是马成荣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中的内容,处于课程结尾阶段,通过前面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项目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掌握项目实施的流程,因此,本项目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教师充当掌控者与引导者角色。14、15岁的学生大多好动,喜欢动手操作,愿意被成人化看待。笔者提前准备好“校庆通知单”,增强学生制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做事缺乏条理性与持续性。根据原来的分配,实行3人一个工作小组,方便交流,也易达成意见的统一,让学生养成有事大家商量的意识。笔者提前准备好了某公司的宣传策划,让学生利用网络等工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本组的策划方案。

2.2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1)播放学校录像片(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校园风景,吸引学生注意。)(2)出示学校通知(教师提前打印好,增强任务布置的真实性。)师:同学们来学校学习也半年多了,同学们对学校有多少了解?在校庆来临之际,学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宣传学校,我们应该怎么做?(恰当引入项目内容,成人化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制作的热情。让学生具有教师信任我,我能完成的信念。)

2.3策划制定、材料收集

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查找宣传片策划的编写,小组内讨论确定本组的宣传方向,制定宣传策划书。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材料收集方向,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同学们在查阅资料、编写策划中培养了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具有较大的作用和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工作”。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只是给学生适当的建议而不是命令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

2.4小组讨论实施任务

本项目较大,课堂时间为4课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把项目分为几个小任务来实施:“个人风采展”——“南京欣赏”——“技能比拼-模板设计”——“内容制作-创意竞赛”——“完美展示”。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本组宣传的侧重点(风景、学校发展历史或学校专业建设),组长分配任务,确定每个成员搜集的素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或图片资源等),素材收集完毕,在教师的帮助下实施任务。该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充分锻炼了学生头脑。

2.5作品评定

这个环节定为“找亮点”,学生作品收集上来后,参照教师给出的观察评价量化表,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以虚心的心态去发现他人的成功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开阔了学生的胸襟。

2.6作品解说

通过作品的展示解说,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抓住时机教育学生爱校、爱家、爱工作、爱社会。

2.7项目总结

这个环节进行学习心得介绍、交流。给学生留时间,让学生养成善思、善总结的学习习惯。

2.8教学反思

结合本案例,通过校园风景的展示、学校通知的下达激发了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素材的收集引导,锻炼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使用资源、获取资源的意识;通过策划的指定,使学生初步具有职业人意识;通过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锻炼。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自学即自主学习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社会存在》一书中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词“学差生”,感觉很是贴切地形容了现今部分的中职生,我们的学生最终走向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的学生到了社会以后适应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很难适应社会,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没学好,这个“学习”不是单单指学习成绩,而是“再学习”的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与物也。”自学也非关起门来自己学,而应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资源、利用资源学习的意识。在制作“学校形象宣传”时,学生对收集资源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去收集资源:教师分发学生任务书及策划,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本组的宣传方向。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宣传我们的学校呢?生:风景、专业介绍、学校发展。师:那我们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呢?生:(1)图书、影片资源(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2)电脑网络资源(掌握宣传片的制作方向)(3)教师等人力资源(掌握学校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手机、相机、DV等手段获取资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获取资料的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通过一两堂课、一两个项目就能培养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1)学习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自学、交流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及时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爱上自学。(2)适当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成功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同学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干劲”。(3)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适当放宽项目实施的时间,让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足的操作时间。(4)利用成功的典范激励学生。自学是以学为主转为以思为主的学习过程,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需要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使自学能力成了他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从长远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校形象宣传”项目中,笔者设计的任务二是“设计大比拼”,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引导学生制作幻灯片母版,学生分小组,设计制作母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对学生细微的新思想、新创造在班级内进行表彰,在课堂内营造了敢创新、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鼓励学生创新,要求教师眼睛要锐利,点评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夸大。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在“学校形象宣传”这个项目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将此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个人风采展示——项目引入——南京欣赏——设计大比拼——创意竞赛——动画探究,通过小模块的设计,缓解学生制作疲劳,活跃学生思维。课堂是师生情感交往的重要场所,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使学生养成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创新水到渠成。

5恰当渗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近几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袁贵仁同志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中职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要想摆脱困境,求得发展,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学生在实施“学校形象宣传”这个项目中,通过分组协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人际沟通能力,项目的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责任意识。进行演讲解说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宣传片资料,引导学生发表感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为学生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校园,工作之后要爱岗敬业,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学生今天有小爱,今后才会有大爱。针对学科特点,计算机课注重教育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和网络道德水平。让学生明确,网络是学习、获取信息的工具,但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知识的正误,信息的可靠性,做到不轻信、不盲从。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批判地对待网络信息。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在变革,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人性虽能智,不教则不达”,学生的优点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引导他们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关注他们每一次的进步,激励他们努力上进,全面发展。“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职生的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各科教师应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共同培养这些学生,争取向社会递交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陆晓林.课堂教学可以“原生态”.人民教育[J].2013:3-4.

[2]杨慧.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计算机,2008(5):32-33.

[3]孙绵涛,纪登训,王大凯.成功愉快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