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海洋科学专业学生自主能动性的调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39:08      点击:

邱春华 宁曦 刘亚婷 李俊

摘要:本文着重针对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应试性问题,尝试通过分层次教学、实际应用、多样化、丰富实验与野外实习、科研与教学结合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这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其走向工作或科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海洋学科;自主能动性;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192-02

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为广大师生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机械化,学生与老师交流变少[1-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突击教学内容,而考完之后知识点全部忘记。这种纯粹的应试教育,无法让学生积累知识,严重影响了海洋科学类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学课程为例提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些方法。

海洋学科秉承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包含了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等多种学科[3],是21世纪重点学科之一。其中大氣会驱动海洋上层环流,与海洋之间有热量交换、水分交换、气体交换等,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进行大气预报、海洋预报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随着国家对海洋知识的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兴趣和志向更加多元化,这对海洋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海洋学类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大学物理等多门“枯燥”的基础学科的知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方式

1.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大纲,分层次教学。海洋科学学院学生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成为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四个方向。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学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的任选课,因此选课学生出现基础不均衡现象。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会出现基础低的学生跟不上,而基础高的学生感觉在浪费时间,因此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制定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两套教学形式,比如在讲授海气热量交换章节时,首先给基础高的专业学生设置几个有关该章节的习题,同时给基础低的专业学生进行热量交换基础知识的讲习,讲完之后统一听取习题的答案。这样所有学生都了解了该知识点在实际条件下的应用,并且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

2.结合实际应用来讲解海洋、气象的运动规律。作为流体,海洋、气象的运动都满足六个基本方程:运动方程(3个)、连续方程、热力方程、静力方程。这些方程的推导对有些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因此与实际相联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这些方程的掌握。比如,海洋中普遍存在温度锋面(不同温度的海水之间的过渡地带),当给锋面区域接受的太阳辐射一致的情况下,何时锋面能消失?这就需要用到热力学方程。该例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热力学方程的应用,并大概了解锋面冬季增强、夏季减弱的原因,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现象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了热力学方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

3.多媒体、网络、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等多样化教学。综合应用多媒体、网络以及板书各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板书或者PPT中知识点罗列等单调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厌倦。在教学中尝试利用三维的视频来重现海洋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在学习风引起的波浪运动过程中水分子呈圆周运动时,学生无法理解其运动过程,那就可以制作一个三维的动态过程演示,考试结果显示学生对波浪的运动过程印象深刻。

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模拟。现在大学生素质较高,接受知识的能力快。在讲授大气驱动海洋引起上升流章节时,有一节课让学生分组讨论上升流的影响。有一组的学生把自己比拟为一棵浮游植物(1名学生演示),在光合作用之下成长,随着上升流对底部营养盐的驱动,浮游植物迅速繁殖(2名学生演示),最后出现藻华,最终吸引动物到来(1名学生演示),整个过程演示得很生动,并且他们在演示过程中,掌握了主要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提倡情景模拟类教学。

课后加强调动学生搜索文献、阅读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我们课程设计中有3个学时让学生根据选题进行讲解。之前布置了6个选题,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选题。选题内容包括海洋涡旋、台风、锋面、气候变化、边界层、海气相互作用。他们通过课下文献搜索、图书馆查询资料等,做出20分钟的展示。此过程,调动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能力。

4.丰富实验内容及野外实习内容。海气相互作用是准确预报天气、预报海洋的知识体系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野外实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巩固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课程共有54学时,其中36学时为理论课,18学时为实验课。在实验课中,首先培训学生看云识天气(3学时),虽然基本但是比较复杂;接下来也是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预报(9学时),以便在大三接下来的实习中实时分析海上天气状况;培训基本气象仪器的使用(3学时);最后,要求学生学会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判读,进而理解数据所代表的天气状况(3学时)。比如,当海水表层温度大于近表层大气温度时,代表感热通量由海洋释放到大气等。通过实习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学习兴趣明显浓厚很多。

5.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科研来促进专业课课堂教学。海洋科学专业方向的科研新动向主要包括观测仪器、观测方式、实验内容、海洋现象发现以及理论方面的创新。大学生处在创新能力最强的阶段,带领学生走进科研,有助于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并且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程教材及实验方式的及时更新,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创新内容的设计。例如,我们在讲授大气对海洋边界层的影响时,国际上有几种湍流模型可对比,这几种方式哪个更适用于我们研究的区域。这就需要学生们考虑一下怎样证明这些,并尝试是否还可以改进这些模型。这些科研成果的认知及探索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6.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海气相互作用等海洋科学类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等,教学、科研、网站素材方面他们都比我们更加成熟,现在较突出的学术成果也一般发表在国际期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介绍专业英语,特别是重要的专业词汇,重要的英文网站,以及搜索国际文献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在业余时间查阅丰富的英文教材。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更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主观能动性调动的效果

期末考试成绩的结果显示学生们较好地掌握了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过了一个学期之后,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有趣,即使没有学习物理海洋的知识,也能够让他们记住大部分知识点,这为他们学习海洋生态动力学提供了基础;物理海洋方向的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并且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海洋科学方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的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润,李书黎.高校专业课的主动性教学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0,(4):17-19.

[2]刘玉申,杨希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几点建议——以大学物理教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00-101.

[3]陈省平,等.分层次、多学科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4(12):185-18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