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梁耀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47-02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语文的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照本宣科,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缺乏了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按照课前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来概括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发展,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随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针对小学语文的模式探索在不断进行,本文依据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做出一些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探索,提出针对性的方案设计。
二、教学理念的探索
要去除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同时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概念。
在此,本文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个或多个主题,对学生进行集体阅读的教学安排,并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能力,明晰主题,这就是近年来,新兴提出的“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较,特别针对两者的不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可以视作是对上述两种阅读方式的补充。这种阅读方式强化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化知蓄养,加强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模式的细化
对于“群文阅读”来讲,最重要的问题是对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体裁选取。目前,我们基本上将群文阅读采用“多元化”的选材模式。多元化,就是不仅仅局限在书本等教材的课文,要以教材为中心,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出发,选取一系列的文章,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在学会课本的基础中,大大拓宽了其阅读面。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选材阅读。
(1)按主题选材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涉及许多生活的主题,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妈妈的账单》、《可贵的沉默》等课本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亲情”和“母爱”等主题,要求学生收集阅读并向全班推荐自己喜欢的、有关“亲情”的材料,并让学生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前提是要符合自身的生活经历。
(2)按文体选材
拓展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天,因为是童话故事的阅读培养,所以在课堂之前,要求学生阅读2篇安徒生的童话,并采取个人查阅、家长讲述等形式了解安徒生的生活经历。
四、实践设计
为了探索“群文阅读”的实用价值,本文对“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
在这里选取了,3篇小学语文阅读,分别是《我不能失信》、《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这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文章。教学主题是“我中有你”。(均选用课外阅读课本)
教学中选取的议题是:突出不同文章中我的概念,“我”的区别和共同点有哪些?从不同故事中让学生了解优秀品质,锻炼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我不能失信》、《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的阅读, 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正能量。
2.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描写,并且能够掌握。
3.讨论我们应该还需要具备哪些优良的品德,结合自身或周边实际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从故事中语言是如何紧扣文章主题的,提高写作水平,在故事中教育学生们要能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在开始阶段,作为老师要起到代入作用,先通过引导语将学生拉进故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要考虑学生的对与错,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不要在意优等生、差生,在“群文”的世界里,大家都是阅读者。
先通过引导语将学生拉进故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步驟一
1.带着学生朗读《我不能失信》、《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课文。
2.《我不是最弱小的》中除了萨沙外,还有谁具有和他一样的品质呢?
3.《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能失信》、《我为你骄傲》三篇文章中的我分别指的是谁?文章采用了第几人称的手法?
步骤二
问:
1.从《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能失信》、《我为你骄傲》中同学们知道他们分别具有哪些优良品质吗?分别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我不是最弱小的》中体现的是:保护弱小。具体体现在“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
《我不能失信》中体现的是:诚实守信。具体体现在“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我为你骄傲》中体现的是:勇于承担错误。具体体现在“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
2.《我为你骄傲》中我将老奶奶家的后窗砸碎后,我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到“我却觉得很不自在”再到“我决定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给她修理窗户”
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见到过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或事请结合实际写写。
本章的教学思路为:这三篇文章每一篇都具有哲理,文章所讲述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其蕴含的道理更是对生活的升华,这要求同学们要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提炼、去创造,运用精彩的构思,形象生动的话语,这样学生们在写作上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巧抓要点,启发思维 2019/4/29
- 下一篇:初中语文书本作业的教学实施对策 201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