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11-11 16:00:56      点击:
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究
李淑华
广西梧州学院  广西 梧州 543000
摘要:现阶段,大学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积极趋向应运而生。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是为了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转为积极影响,在此期间,学校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整治和改善,除此之外,还希望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拥有更健全的人格品质。对于此,本篇文章中将针对积极趋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指导工作展开论述,提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期间要将心理学内容作为科学指导依据,还有具有相应的心理测量的工具。
 
关键词:积极趋向;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究      教育教学论坛
A probe in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positive trend
 
Li Shuhua
 
Guangxi Wuzhou University Guangxi Wuzhou 543000
 
Absrtact: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i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so the positive trend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positive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o tur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o positive effec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chool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t also hope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get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have more perfect persona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guidance work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ositive trend,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tent of psychology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basis during the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re are also corresponding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tools.
积极趋向是指,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由消极逐步转为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在具体开展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学校和教师不但要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整,还要帮助他们获取更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使大学生拥有更强烈的生活幸福感。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革新,是为了更好落实我国教育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提议,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能型优秀人才,并为人才提供积极、阳光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应成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指导依据
    1.积极心理学与其重要理念论述
21世纪初,国外杂志刊登的一篇有关积极心理学论文,自此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观念,之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以往的重视人类心理弱点和身体疾病逐步转为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挖掘等方面。开展心理学辅导的意义也不再只是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更注重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积极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人的乐观、自我接受能力、对人的包容、身处逆境时的心理状态、社会责任感、幸福指数等;积极趋向的心理学建议个体要抱有积极的心态进行生活,从而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利用自身优点和积极潜能在生活期间获取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为普通人带来心理的积极体验。普通人可以对过去很满足没有悔意、对现在很知足、对未来抱有期盼和希冀,正是这些积极的感受,使得普通人感受到自身生活的正能量,并使得个体获取健康、长足发展。(2)形成积极的人格。通常情况下,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人的勇气自信、未来期望、乐观程度、交际能力、个人信仰、品质道德等共计20余项。(3)健全积极的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积极的组织机构主要涉及到日常接触的环境,例如社会工作环境、学校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之中重视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要促进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人格的发展与培育,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类的主观幸福感。
2.积极心理学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教学期间的教学方法主要以“问题-分析-解决”三步为心理教育工作的流程。这种固定的模式和课程主题会使得大学生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即学习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只要将这些问题和障碍有效解除,个体才可以获得健康和幸福感。所以在进行心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少数心理老师可以明确感受到大学生的一种本能排斥和反感。究其根本,是由于课程中过多强调要解决和克服心理疾病而没有提到积极品质和积极潜能的发掘。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消极趋向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但要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还要革新教学内容,在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多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因素,真正做到由消极向积极的全部转变。以此将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互补,此时心理学的关注点就会兼顾到所有学生。
二、制定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具
    1.制定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具的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取向的心理健康评判规范会有不同的内涵,因此要针对积极趋向和消极趋向下人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制定不同的测量工具。在宏观角度分析以往心理健康测量工具而言,最多的是针对人心理健康消极情况的测量,例如SCL-90、焦虑情绪自评表、抑郁自评表等,这些心理检测工具重视人负面情绪和负面认知的评估。无可否认这些自评量表在使用期间可以科学合理的检测出可能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但在本质上忽略了具有优秀特质和积极人格的个体,忽略到个体自身超越心理疾病的优越力量。
2.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研究和研究结果
要想有效开展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健康心理测量探究,就要准确掌握个体适应心理测试正、负情商值的实时变化情况。如果负面情商高于正面情商占据个体日常思想主导时,那么个体的心理就会偏向消极方向发展,个体会呈现病态;如果积极的情商占据个体日常生活期间的思想主导,个体的心理就会成为积极趋向,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个体智力和思想转变正常,具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体验,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优化整体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1.以往消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为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对于强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的号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可以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由当今的课程实施情况而言,不管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依旧存在些许不合理之处。
2.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理念
要想优化当前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工作,上课期间教师就要以积极心理学论述作为开展依据,结合心理健康辅导、幸福感教育、成功学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针对教学情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将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并合理解决,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提升幸福指数。课程设计内容不但要包含心理学,还可以结合人生哲学、未来就业指导和规划等内容,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好适应社会需求。
3.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计
针对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在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在保留以往课程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的情商教育,让大学生具有“高情商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的意识。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情商对人生成败有直接影响”这一观念是正确的,可以看出情商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活动带来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情商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幸福指数、事业上升空间、生活质量。国外人际关系研究领域学者在分析大量成功人士的成功因素后,提出这样一点见解:即人要想获取成功,专业知识和技术只占15%,但人际关系处理和人脉资源可占到85%。大量实践研究证明,情商高的人在人生各个领域和发展阶段都会占有很大优势,无论是身体健康、爱情、亲情、工作、人际,成功的几率比别人更大并且幸福感指数比别人更多。
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可以看出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让大学生提升日常生活期间的幸福指数,并发掘出自己的积极潜能。本篇文章中针对积极趋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展开系列分析和论述,认为情商越高的人其成功几率比别人会更高、幸福感也会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陈小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6(15):228-229.
[2]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27-31.
作者简介:李淑华(197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助教,梧州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收稿日期:2018-11-2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