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综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学生近视问题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一年来,教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贯彻落实工作,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组织领导。支撑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7月1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参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启动仪式,与国务院领导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启动健康中国行动。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在启动仪式上代表教育部发出了《重视近视防控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倡议。7月25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专题发言,教育部把持续推进近视防控作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7月15日、2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要负责人参加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例行政策吹风会和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委员会办公室举行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近视防控工作阶段性重要进展。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建立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重大调研和督促检查。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印发《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健全工作责任制,细化落实举措。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持续部署强化推进。牵头组织召开贯彻落实《实施方案》专题座谈会,陈宝生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问题,是事关民族复兴和国家前途的命运问题,是关系民族体质健康的危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民心问题。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召开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视频会议,进一步强化新时代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陈宝生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切实担负主体责任,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取得实效。指导出台省级方案。指导和督促各地研制省级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截至目前28个省份印发了省级实施方案,其他4个省份实施方案研制工作也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
落实重点举措。完善减负政策。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结合深化教育改革,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等措施,从源头落实近视防控举措。部署开展专项治理。印发专门通知,全面部署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幼儿园提前教授拼音、识字等小学课程内容以及机械记忆背诵等技能强化训练行为,要求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促进幼儿快乐成长。深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面向全国遴选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系统总结推广各地幼儿园教育改革经验成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供适宜幼儿的空间和游戏材料,充分保证幼儿游戏活动时间。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制订实施方案,细化考试、作业布置等方面要求,落实教学管理规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切实减轻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优化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环境,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各地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修订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核定近视比率。摸清底数,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核定各省份2018年近视率。将学生视力健康状况抽查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项目,完成各省份近视率抽查,确保各地近视率数据“双保险”。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15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省份超过50%。开展改革试验。批复同意29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84个试点县(市、区)开展改革试验和试点,研制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工作规范和标准,强化示范引领,加大投入力度,整体提升质量,抓出成果成效。贯通体育锻炼。召开学校体育美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近视防控,推动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青少年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推动家长引导和督促青少年完成每天放学后1—2小时户外活动。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求学校根据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普通高中学生在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上满216课时的要求。发挥专家作用。遴选首届全国高校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对近视防控和健康教育教学的咨询、研究、评估、指导作用。明确标准规范。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幼儿园建设标准》中,明确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采光、照明技术规定和要求。培养信息素养。引导和规范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学生身心健康保护相结合,推动教育模式、教育评价体系产生变革,助推防控近视工作取得实效。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印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明确学校科学规范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产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编制《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意见》,提出规范管理数字化资源,控制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产品时长。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培养。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设置体育与健康培训者、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8年,为全国各地培养了1000余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区域内教师不断提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促进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完善职称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着力推动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由高校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完善分类评价办法,高校保健教师、健康教育教师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会同人社部督促指导各地落实好《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区分不同学科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推行分类评价,推动完善不同类别、学科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
强化学科专业支撑。设置学科。支持高校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在有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眼视光、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在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眼视光、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与近视防治、视力健康管理相关的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增设专业。2019年3月,印发《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批准南开大学等4所高校增设眼视光医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增设眼视光学专业,批准内蒙古医科大学等26所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设置眼视光技术专业。2018年,全国高职学校设置眼视光技术专业点69个,招生4800余人,较2017年增加23%。加强培养。2018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面向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学生开展眼科学相关课程教育,面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妇幼与儿童少年健康等相关课程。2019年,发布眼视光技术等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明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科学研究。纳入研究项目。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不断深化青少年健康问题研究。2019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设立“中国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特征及其与近视的关系研究”等40余项。加强实证验证。加强以自然科学范示研究近视成因,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指导防控近视工作。立项支持北京大学牵头承担《学生电子屏教学应用诱发近视的多中心试验研究》,通过科学实证验证,进一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深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建设,加强防控近视研究。加强平台建设助力科技发展,认定温州医科大学牵头的眼视光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利用高校、国内外企业产学研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眼视光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聚焦理论研究。设立“新中国70年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专项研究,全面系统客观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与规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实挑战、下一步改革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围绕近视防控等重点任务,谋划和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主要通过实施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等工程和项目,支持各地改善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从2019年起,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资金,用两年时间,争取到2020年底,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全国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科学合理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办学条件达到所在省份基本办学标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必要的药械设备及相关监测检查设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设备配备等相关支出可从上述经费中予以解决。2019年,新增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项经费1680万元,转移支付下达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165.3亿元,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资金293.5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补助资金54.2亿元。督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按相关规定和标准配备必要的药械设备及相关监测检查设备,配备必要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设备,实施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
深化宣传教育。推进专家宣讲。遴选85名专家组成第一批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将组织宣讲与赴地方调研督导相结合,完善机制建设,明确宣讲要求,上下联动推进。2019年5月15日,举办专家宣讲团首场宣讲,陆续在各地开展系列宣讲。用好教育契机。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作为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重要内容。组织开展2019年全国“爱眼日”宣传教育活动,汇总教育系统在全国“爱眼日”前后组织开展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工作并形成综述进行宣传报道。汇总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及时发布阶段性进展。推出专题网页。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建设以“呵护明亮双眼共筑光明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特别策划”专题网页,发布相关部门近视防控推进情况、省级实施方案印发情况、地方和学校典型经验、视力保护系列普及微课和近视防控系列公益动漫。拓展宣传载体。在北京市公交站台60个广告位投放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公益广告,突出“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等主题。印制3万份“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海报,分发到全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张贴宣传,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和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规范近视矫正。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3个专门通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切实加强监管,开展2019年托幼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和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权益。
加强督导考核。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改善教学设施条件等工作。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体质健康、免试就近入学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含教室照明卫生情况)、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作为国家评估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县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启动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717个县通过认定,占比92.7%。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制定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省级实施方案。纳入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四、八年级学生开展体育与健康抽样监测,重点测查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等体质健康状况,测查体育兴趣态度与健康生活习惯。2018年,全国331个县(市、区)11万余名四年级学生和近8万名八年级学生参加体育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组织专家研制《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全面客观呈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施重点调研监测。部署开展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查复核工作,在全国开展新一轮5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把视力作为重点监测项目,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研制评议考核办法。研制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评议考核办法,明确评议考核具体办法和要求,按程序征求意见并发布实施。(作者 宗河)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课堂用语在海外教学中早普及的重要性浅析 2019/9/4
- 下一篇:中国与菲律宾交换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