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科教协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式与机制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科教协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式与机制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11-3 13:48:25      点击:

[摘 要]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科教协同的育人模式出发,分析科教协同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育人机制,进一步研究科教协同对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育人价值,给出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和对策建议,将对学校资源配置,优化教学模式,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乃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教协同;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式探索”(2017JGA199)

[作者简介] 黄少波(1977—),男,山东青岛人,法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伦理与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4-0065-04   [收稿日期] 2021-01-25

科技与教育的密切结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工作很重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学研结合等,都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科技教育要搞好分工合作。”[1]为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应打破传统教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搭建教学科研的合作平台,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素质。

一、育人模式:科教协同育人是就业能力的基础

教学和科研是地方理工科院校的两项重要的基本职能,伯顿·克拉克(Clark,B.R.)说:“现代大学教育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更为根本,也没有任何问题在学术界内外有如此肤浅的想法和倒退性的批评”。[2]

将对教学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强调“传授固定和客观的知识”;第二层次强调“展示理论如何用于实践、开启学生对概念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感知”;第三层次强调“从不同的视角探索理解方式、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等”。[3]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活动,也是通过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认知的活动。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教师是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者。科学研究过程就是“研究创造它,综合发展它,教学传播它,应用转化它。可见,研究是源头活水。对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非常显著。”[4]

“通过科研,有利于教师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从而把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去。”[5]科教协同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环节中的知识传授、实践教学、思想提升与科研过程中的研究创造、创新实践、成果应用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核心在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今后就业储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说,在理工科高校中实施科教协同,促使教师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新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社会的适应知识,培养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前沿和适应今后工作的能力。

二、育人机制:科教协同育人是就业能力的关键

科教协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主要是发挥科教协同育人在促进理工科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渠道作用、厚实培育基础、强化培养优势,实现“三个”协同即目标协同、体系协同、机制协同,促进“五个结合”即专业思想教育与爱岗敬业教育结合、基础知识与科学前沿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推动高校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共同生长、实现“1+1”大于2的功效。

(一)主体协同: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质上是大学生的综合实力,即大学生如何获得“体面劳动”“应对技术和市场变化”的能力资格。高校教师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系统且需要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过程,很多研究发现来源于长期积累,要求知识沉淀和专注力。学生通过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跟随教师去学习、实践,提升洞察力和敏锐度。经研究发现,在实践经验丰富度的作用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增量曲线呈现“小—大—小”的变化趋势,曲线轨迹呈现倒“U”型;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总量的增长呈现“慢—快—慢的上升趋势,曲线轨迹呈现罗杰斯特“S”形曲线[6]。因此促使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团队精神和能力素养。

(二)目标协同:就业能力培养的强优势

新形势下国家科教政策的基本导向就是要实现科教融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拥有高水平科研优势和多平台科研实践场所,如何推进科研辅助教学成为关键。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来说,科研育人主要是指通过科研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思想品德[7]。

科研育人是大学“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其价值追求包括: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激发学生追求创新精神;规训学生养成优良学风等[8]。实现科研育人的价值追求,要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将科研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科教协同、教研相长,厚实科研育人功能,提升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拓展教学的广度与厚度。教师、学生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目标协同中实现知识的发现,促使教师将科研成果知识化,对提升学生就业中的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過程协同:就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他们会主动思考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创造性水平大大提高。”[9]高校教学始终体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教学过程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工业、科技发展成果相结合,实现知识体系化和融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教学促进科研。同时,教学过程也是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要求受教育者在学科专业基础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对变化环境中的事物做出有效分析并采取反应,过程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三、育人价值:科教协同育人实现能力提升目标

教学和科研的协同,通过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在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中起到两个方面的显著作用。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更加有利于知识和技术在学生中的扩散,使得理论知识和产业前沿知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深度上向学生传达,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其次,在单个大学生的能力上来说,科教协同的机制促进个体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个体的就业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科教协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

1.科学研究推动知识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进步。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理工类的大学,教师参与科研比例非常高,通过参与科研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科教融合即通过科研不断更新教学中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避免知识的陈旧和落后。科研促进教学,产出结果是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进步。

2.科研过程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科学研究通过吸收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授学生科技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地方理工科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技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组成团队,使学生获得科技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科研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潜力和活力。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第二课堂的教学,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研究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精神。地方理工科院校普遍有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如笔者所在单位有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教师科研项目的支持,或者教师科技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合作项目在大学生中的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二)科教协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

理工科大学生通过科教协同的育人机制,可以提高三大核心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1.科教协同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启蒙和指引。首先,科教协同的培养模式是引导理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的启蒙课。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靠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10 ]。科教协同的培养模式下,教师通过加强学术指导,安排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或参与导师课题,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指引学生对专业、职业和工程道德的认知。在资料查找、课题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技术知识和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还学习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中的“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公平正义”“关爱生命”等重要道德理念。其次,科教协同的培养模式是理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的关键,通过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了解科学研究的原理,学习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的要求,进行科学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融合的系统学习。例如开发企业软件系统等常见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参与科教协同育人的基础模式。学生不仅掌握软件程序设计的原理、开发的技术和测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软件设计者的道德品质和要求。软件可以提高生活的信息化水平和便利,提高工作效能,服务企业发展和社会大众,但是也会窃取隐私、机密、破坏系统,导致金钱损失和社会破坏,软件病毒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层出不穷。因此,科教协同对学生塑造人生观、磨炼道德品质极为重要。再次,科教协同的培养模式是理工科大学生养成职业道德信念的基础。职业道德信念指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 11 ]科教协同培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的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渗透着社会发展的伦理和道德要求。学生通过此过程学习科研和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要求、设计中考虑技术对社会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培养工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对社会公众的伦理义务和责任感。为今后从事研究和工程领域的工作提供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规范要求和指引,为树立职业道德信念打下基础。

2.科教协同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职业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科教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創新精神是工程师的最重要的能力和标签之一。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工程应用的相互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更突出学科发展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2 ]。

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重构中,课程能够按照课程与科学研究知识的体系、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梯度化设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Alison等的研究指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较多参加与工作经验有关课程的学生在就业表现方面好于参加较少的学生。同时这种优势与专业有关,建筑环境、商业、机械等专业的学生比自然科学、语言类的学生更多地从课外工作经验中获益。

3.科教协同是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职业技能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能够娴熟运用的,并能保证职业生产、职业服务得以完成的特定能力和专业本领[ 13 ]。科教协同培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要素。大学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基本方法,大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作业、实验等形式获得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能力,需要实践过程。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打下训练基础。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通过将科学研究的课题引入教学,以学科研究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素材,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在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前期研究,掌握社会前言理论,开展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围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案例,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的导向和作用。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Burton R. Clark.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68(3):241-255.

[3][澳]普洛瑟.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锵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张洪亚,郭广生.实践教学与科研对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收获影响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

(7):55-60.

[7]刘建军.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6):34-37.

[8]刘在洲,谭梦媛,曾中良.试论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追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76-80.

[9]韩延明.高等教育学新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0]郭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1]李坤杰.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12]张伟江,等.学校教育评估指标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艾建勇,陈英.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the Mode and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HUANG Shao-bo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social concern. The key to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Therefore, how to cultivat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rgently need to solve. Tak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o cultivat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i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o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llocation of school resourc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s: collabo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