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3期·行业特色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行业特色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2-5-20 16:17:15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彭明祥 龙宇 周勇

[关键词] 行业特色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学位论文质量有效监管体系构建研究”(2019ZD09);2019年度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重点项目“基于过程管理的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研究”(JYJG201918)

[作者简介] 彭明祥(1968—),男,重庆人,硕士,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龙 宇(1989—),男,重庆人,硕士,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科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周 勇(1983—),男,四川广安人,博士,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科长,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9324(2022)03-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8-20

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模式,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有利于强化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与集成创新,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复杂问题,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行业特色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行业特色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使命。

一、行业特色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20世纪中期以来,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融合,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科学技术问题的综合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应对和解决科技发展中的日益复杂问题,如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空天科技等领域的前沿科学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客观上需要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才能取得突破。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人民生命健康、能源开发与利用、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等综合性复杂问题,已超越传统的学科界限,必须综合应用在单一学科体系中看似跨度较大、相关性并不强的交叉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复杂问题,导致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各行各业对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知识综合和系统集成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世界各国大学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跨学科课题组和跨院系委员会等多种组织形式,推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众多著名大学也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二、行业特色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行业特色大学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近70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大多已由原来的“专门学院”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但相对来说,仍存在学科面较窄、学科相对单一、优势学科少等局限。面对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科技发展时代特征,培养具备从事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足,制约了其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有待健全

一方面,行业特色大学内的研究生培养、资源配置、科研组织等,多是以基于学科专业为基础划分的院系进行组织管理,虽有利于学科专业化及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细分领域的深耕,但由于其学科专业划分的“精细化”,各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形成了固有的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客观上抑制了不同学科间人员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要想实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可能导致原有体系中“既得利益”学者不愿接受[1]。

另一方面,尽管行业特色大学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在保持原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学科领域和促进学科交叉,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但由于其本身的“单一学科”模式局限,导致其新增设的部分交叉学科仍然是依附于传统的优势学科,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充分[2],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难以有效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导师跨学科指导能力有待增强

在相对长的一段时期,行业特色大学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本校或行业内院校的毕业生,形成了有效的“传帮带”关系,对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教师们学科结构基本相同、知识理论体系基本相似,乐于坚守自身的学科立场从事教学和科研,习惯于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不愿突破学科边界进行挑战性研究等问题,导致教师视野相对狭窄、学科间对话愈加难以展开[3]。

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也传承“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运用学科内固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在熟悉的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对开展跨学科指导研究生的研究意愿和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缺乏明晰的评价标准,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在送审和抽检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价有失偏颇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跨学科选题和研究的动力。

(三)高水平课程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行业特色大学在建校之初的任务就是为专门的行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学科专业设置过于细分,课程设置更强调专门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单一性”。这一观念随行业特色大学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但对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是带来较大影响,时至今日,对研究生具备系统连贯、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只注重学科自身领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另一方面,教师们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还认为研究生培养主要是科研训练,无须上课,不愿花精力在课程教学上,课程内容陈旧、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缓慢,“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普遍。研究生成为被动学习的客体,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学科视野不够宽广,思维方式不够发散。

三、行业特色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途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兴起,人才日益成为影响国家间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跨学科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业特色大学应主动作为,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三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途径。

(一)整合多学科资源,建设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

建设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有助于融合学科优势、汇聚多学科力量,提高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攻克重大科学问题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产生重要科研成果,催生新兴交叉学科,这已获得人们的广泛共识。借助优势学科,整合多学科资源,突破原有基于院系的学科组织形式,建设高水平跨学科平台,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有助于行业特色大学构建更加良好的学科体系和育人体系。

依托高水平跨学科研究平台,有组织地汇聚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导师和研究生组成研究团队,联合申请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解决核心关键技术问题,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营造跨学科开展研究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健全跨院系的资源组织和成果共享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形成不同学科的导师和导师之间、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研究生和研究生之间的多次反复交流探讨,激发创新灵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或新的解决方案,形成实质性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突破“单一”的研究生学科专业教育框架。

借助实体性的跨学科平台,成立相应的学术分委员会和学位分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对从事跨学科研究教师的职称晋升、研究生学位论文等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等进行改革创新,完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原有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导师主动积极地开展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实现从招生到学位答辩等所有环节跨学科培养的真正融合,并在跨学科研究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培养思路与培养路径[4]。

(二)推进开放式办学,组建跨学科导师指导团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大学已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唯一场所,许多新兴知识和创新成果在大学之外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织机构中产生。而研究生教育融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于一体,任何单一主体不可能掌握所有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全部资源[5]。这就对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指导方式带来巨大挑战,为组建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背景的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使其协同指导研究生奠定基础。

行業特色大学要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积极聘请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校内的兼职教授,通过项目合作方式,与校内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指导研究生,注重培养研究生学用结合、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还要大力推进与行业领域内的国内知名研究所和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将源自企业的研发任务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构建以校企双导师为主的导师团队,形成“校内+校外”有机协同的研究生指导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导师各自的优势,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行业或企业面临的关键技术和复杂技术问题,使其毕业即能真正“上手工作”,实现“学中干”与“干中学”的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学习和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行业特色大学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积极聘请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或积极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让研究生接受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师指导,使研究生突破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局限,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此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具有了跨学科、跨国别和跨文化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经历,形成更加包容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提升其与人共处、沟通协调的能力。

(三)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打造高水平跨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有利于研究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质量关乎研究生的培养品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高水平跨学科课程体系,有助于研究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体系,促进研究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增强其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业特色大学要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强化按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基础性、交叉性、前沿性和系统性原则设置课程。在开设学科核心模块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高水平跨学科综合课程,拓展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还要积极利用校外资源,通过“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暑期学校”等,集中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著名专家到校讲授高水平前沿综合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企业管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等,保证研究生选修不同门类、不同学科领域课程的机会,实现研究生选课可以不受学科专业领域的限制,在交叉与整合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对话、跨越和融合[6]。

深入推進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将“研”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小班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制教学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一是促使教师改变单向传输知识的课程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学习模式,导师更加注重如何引导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会提出问题,会分析问题,会解决问题。二是督促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将科技创新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更多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中传授给研究生,促进研究生更多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态势和前沿动态。三是选树典型,推广启发性和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研究生学习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具有从主动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进而再创造知识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行业特色大学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的人才难以解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日趋复杂的问题,必须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评价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有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